1***8年高考的大学教授感叹“现在的高考太隆重了”丨对话50+长者①
6月7日,高考第一天。上海一考点外,家长紧急求助:考生准考证忘带!警车护送家长回家取证,一路风驰电掣,考生最终准时进场。
每年高考,类似的场景都在不断发生。证件忘带了,要迟到了,会有家长甚至警车保驾护航。违规携带物品过不了安检,赶紧退回来交给送考的父母或老师。考场区域实行专门的安保,送考的妈妈和女老师特地穿上旗袍,有的学校还给考生送上定胜糕……
“现在的高考,太隆重了!所有人都在围着考生转,以前考状元也没这么周全!”路过考点的市民徐徐忍不住感叹。
70岁的徐徐是上海一所重点大学的退休教授。45年前,1***8年夏天,50后的徐徐以往届生身份,在上海静安区参加了高考。这也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夏季高考。“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去做一件很普通的事,跟上班、看病一样平常,隐入尘烟,没有一点点特殊。”徐徐形容当年的高考状态。
那年高考中,徐徐被一所名校录取,走上了“读大学、读研、然后留校任教”之路,与高校结下一生之缘。
作为一名“最熟悉大学新生”的长者,徐徐接受了新闻晨报·周到“对话50长者”栏目的专访,也提出了犀利的观点。
“作为高考的‘过来人’,我要说,对年轻人过度呵护并没有好处。家长、老师为他们包办太多,包容太过,反而害了他们,导致本该走向独立的人生丧失了自主性。一个人只有自己经历过一些事,他的能力才能成长起来。高考的确是人生的一大关,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困难和挫折。人只有在挫折中不断地学会克服困难,一步步往前走,才能真正成熟。”
新闻晨报·周到:您还记得45年前您高考时的情况吗?您做了哪些准备?
徐徐:高考是自己的事,全靠自己上心。我又是往届生,已经参加工作了,不可能等着学校、单位领导再来提醒我。
考前一天,我坐电车去了考点,确认考场的位置。要带的准考证和文具,自己准备好。
那一年的高考日真是走投无路的热。那时没有纸巾,扇子不能带,怕有小抄。只能带手绢,路上擦汗擦得湿透。考卷发下来,索性也忘记了热,因为思想全部集中在考卷上。上午考完,回家吃中饭,也不敢休息,抓紧再看会书。下午顶着大太阳再去考。
新闻晨报·周到:对于那个年代的考生,高考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徐徐:现在的考生,考前做过的习题集能堆成一人高。而在1***8年,考前只发布过一本很粗略的大纲,我们已经像抓到救命稻草了。真的,没有复习资料,往届生甚至连课本都没有。知识也是断层的。因为历史原因,1966年初一还没念完,学业就终止了。我等于在用初一的学业水平准备高考。
新闻晨报·周到:1***7年冬天高考后,只过了半年多,1***8年高考就来了。这么短的时间里,决定参加高考的您怎么把初一到高三的知识都补上的?
徐徐:就是拼命的学习。这都不能叫复习了,全部从头学啊。白天我要上班,只能把晚上下班后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挤出来,包括吃饭睡觉的时间。我买了很多活页纸,问别人借来书,把要点全部整理出来,做成提纲。白天把活页纸折起来放在衣兜里,在单位上厕所或者吃饭的时候就赶紧拿出来背、记。
当年初中一年级没有物理化学课程,所以理化是空白,只能报文科。然而,即使是文科,数学也是要考的。那时几何、三角没有学过,代数也只学了最基础的。这样一来,绝大多数时间要用来补初一到高三的数学。另外还要抽时间准备历史、地理。至于语文,无从准备,也没有教材和资料,全靠以前的积累。政治也靠平时的功夫。总而言之,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只能废寝忘食、争分夺秒。
新闻晨报·周到:当时,您的部分同龄人因为参加了工作,没有再回到校园读书。您为什么做出放弃工作、参加高考的决定?
徐徐:我是做梦都想上大学啊!我就想回到学校里,坐进教室,听老师讲课。我自己都不知道做过多少次梦,梦回校园,醒来一场空。一直到我真的考上了大学,上课的时候,我还会害怕这也是梦,会看看周围的同学,然后掐自己一下。掐的痛了,才相信是真的。
新闻晨报·周到:那个年代,如果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和***,对于家庭经济也是很重要的保障。您是怎么考量的?
徐徐:当时的社会观念认为,有了工作就应该安心工作,并不提倡再去考大学。确实有不少优秀的老三届学生因为工作、生活都安定了,就放弃了高考的想法。也有人担心读完大学,毕业会分配到外地去,不敢去考。但我不考虑这些。我就是很执着地想读书。
临考前的一个礼拜,我担心再这样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来不及了,就去找领导请***,冒着被扣工资甚至丢掉工作的风险。我觉得自己工作这些年,什么事情都跑在前面,从来没有请过一次***,这次不得不开口了。领导是个和蔼的老太太,她说那就给你一个礼拜的事***。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感激她。
新闻晨报·周到:真正到了高考那天,您紧张吗?
徐徐:当时真没时间想那么多。反正进了考场,尽一切努力去做就是了。
新闻晨报·周到:作为大学教授,您认为读大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徐徐:上大学是为今后人生打基础的阶段。重要的是,上大学能改变人生。大学四年,最宝贵的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训练你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培养你独立思考的能力,教你能自主发现问题,然后深入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新闻晨报·周到:高考后,又一批学子即将走进大学校园,您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
徐徐:进入大学并非万事大吉,而是新的奋斗的开始,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话听起来有点老套,具体来说就是,千万不要翘课!就比如说,你好容易拿到一场精彩音乐会的入场券,却不去听,那多可惜啊!
大学老师的任务不光是教学,还得做研究,他们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日常教学当中,把新的思考和研究心得教给学生。老师所讲的内容都是经过分析研究和提炼的,包含了教学内容的要点和关键,这不是学生自己看书就能获得的。同时,老师还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带领他们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
新闻晨报·周到:感谢徐教授!“对话50长者”栏目的第一期,关于高考,我们就先聊到这里。后续我们还将邀请更多底蕴丰厚的“50长者”做客栏目,与读者探讨更多热点话题。
【往期50高考故事】
78年考上大学的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丨回忆我的高考故事①
86年高考的我,不当“伪学霸”丨回忆我的高考故事②
1***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背景
一九七七年八月四日至八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八月六日下午,会议讨论的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在此之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仍然维持“***”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
教育部将方案送出上报中央。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反对,纷纷揭露这种办法的弊病,并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建议如果时间来不及可推迟当年招生时间。这些意见得到***的支持,他要求教育部立即把报告送中央的报告追回来。
扩展资料
意义:1***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纪念恢复高考制度41周年意义重大,一方面回***同志在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一方面回顾高考41年走过的历程,思考和展望高考发展和改革的未来。因此,1***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恢复高考
葛军出题最惨的是哪一年 葛军什么来历到底有多可怕
又是一年高考季,每一位高考学子为了这次的考试努力了很久。每一年的高考题难度都不一样,但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学子只要听到葛军;这个名字,心里就会非常打怵。葛军老师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曾参与过江苏省多个年度的高考数学卷的出题工作,不少考生做完葛军出的高考题后,内心十分绝望,葛军真的有这么可怕吗?也有不少人都在问葛军出题最惨的是哪一年?一起了解一下葛军相关资料吧!
葛军有着数学帝;之称,不少考生都做过葛军老师出的高考题,由于难度太大从而引来了不少考生的吐槽。葛军老师之所以会走红,还要从2015年的时候说起,当年的江苏省高考数学卷引发网友的关注,许多人都以为出题人是葛军,因此葛军老师在网络上瞬间走红。
随后网上还有消息传,葛军老师命制的卷子最惨的是2003年江苏卷,该卷也被奉为葛军的成名之作。据众多考生反应,2003年江苏省的高考数学卷确实很可怕,难度非常高,几乎没有考生拿到满分。
对于网上的这些传闻,记者也***访了葛军老师,他表示外界对他的误解太大了,比如2015年江苏省的高考数学卷,其实并不是他命制的。据葛军老师回忆,他只参与过2003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四个年度江苏省高考数学卷的命题。
据悉,葛军出生于1964年10月,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人,网称数学帝;。葛军老师的头衔还有很多,现在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新课标高中数学(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等,这些成就也说明了葛军老师的实力。
其实高考出题这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决定的,而是一群人反复甄选后的团队成果,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也能化解对葛军老师的误解。
高考是把双刃剑 风雨历程30年争议
1***7年,中国的570万青年为了恢复高考而欢呼雀跃,热泪盈眶。从此,重新恢复的高考就像一列飞驰的火车,带着巨大的能量和高声的呼啸,飞速穿越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30年。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高考的问题其实在它恢复的第一年就已经显现出来。1***7年,全国有570万人报名参考,最终只有27万人走进了象牙塔。也就是说,每100个人中,只有4.7人能成为最后的***者。高考从它恢复之日起就成了中国青年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大有?成者王侯,败者寇?之感。
正是因为这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高考理所当然成为了中国教育的指挥棒: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是否成功;衡量一个老师是否合格;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在高考的指挥下,中国教育完全变成了应试教育,学生的身心负担逐层加码。而一位大学教授抱怨,现在的大学生缺乏人生理想,在人生前半段,他们的唯一目标是考上大学,一旦目标实现,很多人便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成为迷茫的一代。中科大校长朱清时如是言:?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病是高考指挥棒。?
应试教育,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上缺乏效果,反而更多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曾经有一幅著名的***:当高矮不同,形状各异的材料,通过一台名叫中国教育的机器之后,所有材料都变成了规格一致的产品,彼此间毫无区别。
在学者和教育者眼中看到的是高考指挥棒下,教育本质的异化和变形。但在另外一小部分人眼里,看到的却是一种契机。这层层渴望和追求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甚至是权钱交易的平台:高考频传丑闻。2000年高考,湖南省嘉禾县一中考点发生大面积高考舞弊***,答卷大面积雷同,舞弊学生多达203人;2004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爆发?招生门?,一位广西考生被该校录取后被北航工作人员告知须缴纳10万元?录取费?,否则领不到录取通知书。??
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这些丑闻毕竟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他们切身的体会大多是教育支出负担太重,孩子学习压力过大。人们开始哀叹,教育成了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压力的背后是?高收费?、?乱收费?等成为了社会公害。?以前高校是免费教育,1985年涨到200元,1995年涨到800元,2005年再涨到5000元,近20年间上涨了25倍,大大高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就此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此这般飞涨当然是乱收费?。2004年,审计署审计报告更为此提供了?官方证据?,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18所中央部门直属高校,2003年一年即存在违规和不规范收费共计8.68亿元。
重压之下,人们的精神和思想容易扭曲,对现实的不满,往往造成一些人作出非常之举。
于是,不时有学生因高考失败、贫困家庭的考生父母因交不起学费而***的***发生。这些极端个案一次次触动着这个社会的敏感神经,改变着人们对高考的认知。
更多的人选择了一种更平和的方式。2006年,河南一位名叫蒋多多的女孩在自己的高考试卷上写下了一篇声讨高考的檄文。2007年,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范谊甚至提出?希望2010年取消高考?的建议??
这些复杂的现实状况和社会心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代中国教育的一个复杂的矛盾:一方面,人们争论、批判、甚至反对着高考,而另一方面,人们又服从、追逐、甚至坚守着高考。
就这样,中国的高考列车,带着争议与指责,满载着***与不幸的中国人,呼啸着穿越了30年的时空,并继续呼啸前行。
79年的高考难么?录取率是多少
难度稍高,1***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68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6.1(%),考试难度。1***7年恢复高考,由于历史原因考生普遍基础差,所以当年考试试题难度相对较低。但是之后难度逐年加大,但相对现在而言还是很简单的。
竞争激烈。由于历史原因,一方面,造成大量的考生积压,另一方面,国家急需培养人才。也就是说既要解决上学问题,又不能放松质量问题。所以竞争特别激烈。
79年的高考状况:
当年最高学府的入学考试强调“通才教育”,不分文理科,考生不仅要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门门都得考。
此外,“军事训练”在当时也是高考科目之一,包括军队内务、野外勤务和步兵操练等。这几门科目考生稍有一门“瘸腿”,最后的成绩立刻会被“拖后腿”。这么看来想考进当时的名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虽然现在的学生看当年的高考题会觉得难或者简单,但它们的可比性其实并不强。毕竟大的时代背景不同,上课教材也不一样。学生平时学的知识不同考试题目自然有很大差距,而且那时候也不像现在的学生还会上很多培训班和补习班,用现在的视角去评判当时的考卷并不科学。
辣评:高考状元为何职场非状元
调查显示,1***7年至2006年30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和同时参加高考的其他同学相比是“泯然众人矣”。有人甚至认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高考状元只是考试最牛的人。另一方面,在中学、大学、商家、媒体共同炒作下,“状元崇拜”还在升温——
余乃明,1***7年广东高考状元,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广东实验中学教师,现已退休。
敖刚,1981年四川高考状元,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现为《重庆晚报》我。
郭宝发,1985年陕西高考状元,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曾任秦俑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现去世。
徐少伟,1993年江苏高考状元,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主治医师。
洪玮,1998年江西高考状元,北京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现为中国建设银行翻译。
张锐,1998年高考状元,北京大学法学专业毕业,魔时网CEO。
……
30年高考状元中未发现一个顶尖人才
5月14日,一份调查报告给高考状元崇拜者们***泼了一瓢冷水——1***7年至2006年30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和同时参加高考的其他同学相比,可以用“泯然众人矣”五个字来形容。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高考状元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学者、中层以上的企业管理者,但没有发现像‘长江学者(教育部与李嘉诚先生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奖励***,评审委员会由国际学者组成)’这样公认的杰出人才。”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蔡言厚教授6月13日接受《华商报》***访时说。
蔡言厚和他的课题组先找出各大学的“杰出校友”(就是这个学校培养出的公认的顶尖人才,如两院院士、杰出社会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等),再回顾他们的高考成绩,结果发现“杰出校友”和当年“高考状元”的交集里人数非常少,反倒是那些在大学班级里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高考状元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学者、中层以上的企业管理者,但缺乏顶尖人才。”蔡言厚说。
韦成枢是1***8年陕西文科高考状元,现为陕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谈到如何看待“高考状元”时,他说:“那时我把考第一名没当回事,认为考好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那时没有‘高考状元’这个说法,媒体也不太关注这个。至于后来的发展成就,这是社会评价问题,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我兴的是这么多年来学生和家长对我的认可和尊敬。”
“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他们的智商是比较高的,他们是勤奋的,他们对于考试是很适应的。”蔡言厚认为,限制高考状元成才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发展”。他说:“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整个应试教育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应试,就是为了考试。很多学生把精力全部放到中学、大学里的应试教育方面去了。其实一个人要学的东西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外,还有人类交往等等,这些不可能在书本中学到。不能忽视应试教育形成的高分低能现象。”
“状元崇拜”的背后是利益在作祟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的一段日子,产生高考状元的学校一定会贴标语、挂条幅。而在媒体上,不仅会刊发专访状元的大幅照片,甚至连状元的父母、老师也会闪亮登场。当然,像“高考状元交流”、“高考状元培训咨询”、“高考状元一对一家教”这样的商业机构,一定会见缝插针,赚得盆满钵满。种种迹象表明,“高考状元”热还在不断升温。“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百度网页上输入“高考状元”4个字搜索,找到的信息多达157万条,远远超过“两院院士”。
“高考状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炒作出来的。”蔡言厚说:“我国是一个有科举文化传统的国家。有科举才有状元,现在的所谓‘高考状元’经过炒作,把一个范围小的、层次不高的人才阶层抬高到我国古时候非常崇拜的状元地位来。”
郭×是理转文复读生,2008年陕西文科高考状元,以693分的高分被北大经济学专业录取。高考成绩公布后,郭×的班主任孙老师介绍,郭ד各科成绩都很优秀,也就是说是个全才”。在郭×的母校西工大附中的网站上,至今还可以看到“先后培养出4名陕西省高考状元”的宣传语。
“对高考状元最感兴趣的是中学和大学,因为一个中学培养一名状元,整个地位可能马上就改变了。”蔡言厚说:“状元文化的本质是急功近利。学校只要培养了一个状元,好像就表示整个水平提高了,就可以大吹大擂了。当社会形成一种‘状元情结’时,高考状元对中学争夺优秀生源、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认可、提升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也是学校领导班子教育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中学校长们深知公众的“状元情结”,他们更大的本领在于通过经营“高考状元”这种无形资产,给学校带来更多的见不得阳光的“赞助费”和更好的生源,从而让自己所在的学校在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
中学如此,大学也不例外,即便是如北大、清华这样的,也把招到高考状元的人数看做自己的颜面。2008年,清华大学新生的奖学金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北京大学则提高到5万元,主要用于奖励来自各省份的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历来都是高校重点争夺的对象,‘状元之争’关系到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和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高考状元心之所向’关乎到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中的竞争位置和发展潜力。能否招收到‘高考状元’、其数量多少,就成了衡量大学是否是世界或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否赢得高考状元的青睐、招收状元考生的数量多少反映了高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状元归属’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声誉的‘风向标’。”蔡言厚说。
因为有状元崇拜的传统,一些重点中学以培养了高考状元招摇,老师以培养了状元获得声誉,考生和家庭为状元自豪,媒体为吸引眼球,商人为扩大销量,酒店则及时打出庸俗的“谢师宴”招徕顾客。有中学、大学、学生、家长、商人、媒体参与的状元经济,正在把非理性的“状元崇拜”一步步推向***。
追逐、热门专业功利思想影响状元发展
蔡言厚分析,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之所以未达到人们的预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只看重牌子,挑专业时赶热门,考虑的多是一时的面子,而缺乏志向与主见,很少考虑职业发展和个人的兴趣与特长。
此次调查以1999年我国高校本科大扩招为界,按高校大扩招前20年和后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对各地区高考状元展开调查分析,调查到的高考状元共有1120余人。
调查发现,高校扩招前20年高考状元选择大学和专业的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相对而言比较理性,高考状元较多考虑的是专业的预期贡献而非个人的预期收益。以陕西为例,1***8年陕西文科高考状元韦成枢,他报考的学校是陕西师范大学,专业选择的是历史学。而在1999年之后,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在内的西部地区高校,没有招来一名高考状元。这一时期,北大和清华录取的高考状元比例高达93%以上,可以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高校状元之争进入了“北(大)清(华)时代”。同期,高考状元追捧的专业则是“经济管理”。2008年,全国有近七成高考状元选择了“经济管理”专业。
众所周知,北大以文理见长,清华最突出的学科是工科。按照《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信息,2008年以前国内管理学实力的高校是西安交大,经济学实力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不难看出,恢复高考30年来,高考状元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方面的功利性呈上升态势。“刚刚恢复高考那会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那时像政治理论、哲学是热门,现在的热门是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因为大家都想发展得快一点嘛。”韦成枢说。
1***8年,韦成枢也报考了北京大学,但因为他当时是教师身份,优先被师范院校录取了。选择历史学专业,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大学本科毕业时,韦成枢的论文已经在中国社科院的《近代史研究》发表。
韦成枢一直在中学工作,他的学生中就有两名高考状元。对于高分学生的成长,他有自己的看法:“有人把过去变成包袱,影响学习、影响发展。考试第一是一时的,诱人的成绩属于过去,大学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从零开始。”
不想考北大清华的时候就说明教改取得突破
与当今状元崇拜相反的是,实行高考之前,“英雄不问出身”的用人案例比比皆是。蔡言厚举例说,何其芳连高中都没有毕业,被北京大学考察后录取,终成一代诗人;历史学家吴晗,在考试中数学是零分,仍被清华大学录取。又如,梁漱溟没考上大学,但不妨碍他当上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拍板者是校长蔡元培;沈从文更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却执掌中国国立大学的教席,拍板者是校长胡适;“一无学位,二无论著”的陈寅恪名列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成为“教授中的教授”,与清华大学的识才有关。
蔡言厚研究的人才选拔成长案例也包括20世纪后半叶在内。他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聘请过一位自学英语成才的、卖早点的师傅为教师;复旦大学聘请一个吹玻璃的工人蔡祖泉为物理教师,以后成长为教授;长沙铁道学院聘请一个自学成才的工人李蔚萱为数学教师,以后也成长为教授,并出国留学。现任复旦图书馆馆长、中国史学会理事葛剑雄教授,报考博士时只是高中学历。
最新的一起“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案例发生在今年4月——复旦大学拟录取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读博士。“如果把考试制度固化,推及到人才选拔的每一个层次,一些偏才、怪才就会失去机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解释说。
今年38岁的蔡伟高中时严重偏科,除了语文,其他科目成绩一塌糊涂,最终没能考上大学,而是进了一家胶管厂当工人。因为胶管厂效益不好,蔡伟下岗了,在一家商场门口摆了个小摊,后以蹬三轮养家糊口。另一方面,蔡伟自学了大量传世典籍,对古书的文字、句法及古人用语习惯都烂熟于心,古文字学专家裘锡圭称:“现在搞古文字学的,很多名义上是教授,实际上没有他这个水平。有些地方,我也没有他这个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选拔人才的多元化时代也应该到来。我们的中学、大学、媒体更应该关注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的并作出令人信服成绩的怪才、偏才。”蔡言厚引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及其助手在“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的研究课题中的研究结果,说明兴趣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布鲁姆及其助手在“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的研究课题中的主要结论是:除了1%—2%的超常儿童(即所谓天才儿童)和2%—3%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以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个别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杰出人才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这就是说95%以上的正常人具有相同的学习能力,只是表现在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上的不同而已。“什么时候有一半优秀高中生不想考北大和清华了,就说明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蔡言厚说。
开始跑在前面的并不代表第一个冲过终点
“状元”本是科举制度下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是封建社会的文人跻身仕途的途径。今天的高考,虽然也是一种国考,但选出来的人才多数并不做官(他们毕业后即使要当普通的公务员,还必须通过专门的考试)。从产生的范围看,科举考试的状元全国只有一个,而高考状元每个省份都有,而且还分文科、理科,广东甚至还搞出一批单科状元。一些市县跟风炒作,把本地高考成绩的也叫“高考状元”。可见,“高考状元”一词很不规范。
“状元崇拜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与媒体的炒作分不开。一开始,有商家给状元送空调,后来有人送笔记本电脑。其实,考试第一是一时的,上了大学还得从零开始。”韦成枢说。
据了解,在美国经常会听到某某孩子SAT考了满分,但是报考哈佛大学等,结果却没被录取。因为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看好。既然“高考状元”不吃香,美国大学推出的录取优秀学生的典型例子,也就不会是高考状元,而社会和公众舆论也不会大赞特赞高考状元。
腾讯网一项调查表明,28.76%的人认为高考状元是“了不起的成功者”,但也有18.79%的人认为高考状元“只是会考试的一群人”。在网上,也有不少反对高考状元崇拜的声音。“高考不是世界杯,状元只有1名,但考700分和690分除了面子以外并不会有太大区别,他们同样有机会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状元只是考试最牛的人。”一位网友说。
2007年6月,西安市部分中学校长发出了“高考无状元”倡议,郑重“在高考成绩公布后,不宣传学校的高考上线率,对考生成绩不排队”,“不利用大众媒体炒作高考、中考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今年高考结束后,西安市教育局向全市7所省级示范高中发出***,要求不炒作高考成绩,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炒作高考状元的负面效应,但最终执行情况如何,还有待实际行动检验。
蔡言厚建议,高分考生应避免随大流、追热门,而应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特长选择专业,培养立志、苦读、敬业、报国四种品质。他说:“多看看马拉松赛,开始跑在前面,并不代表你将来一定第一个冲过终点。就人的整个一生来说,我们现在有个职业设计吧,你怎么才能够把你的精力合理分配,在那么长的距离里能够坚持到最后,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