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地理】一文写尽高考地理所有学法(选考地理生收藏)附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地理必背18种大题和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地理学习技巧方法
同学们对地理这一门学科并不陌生,但高中地理学习对每位同学都是意义重大且极具挑战性的。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它所研究的空间范围可以大到全球,也可以小到一个点;研究的领域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通过有效的学习,能极大地帮助我们充实常识、活跃思维、提高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公民的必修课。不同模块之间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很大,这给同学们学习地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如果学习方法不能及时转换会造成心理上的茫然和学习上的束手无策。为了帮助同学们有准备地走进地理课堂,这里我以模块为单位主要从学法和心态两个方面慢慢道来,其间多为个人实践所得,希望能够给同学们一些启发,帮助大家及时走出困境,顺利完成学业。
在正式学习高中地理内容之前,必须对学科及将来的各种考试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一、理解地理学的特点,明确学习思路
1.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色。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就是区域性。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更为突出,高考正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解决区域问题来考查区域性的。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地理试题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特色的学习方法。
2.高考会考对地理考查要点
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热点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地理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素养的表现,也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地理高考坚持以“理”为主,重视核心的地理知识,强调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能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在上述四项能力中,尤其获取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值得格外注意。
考试力图体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要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的。考试也非常关注这些方面。
在近年的文综高考中,第36题是地理学科内的综合题。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地理高考的要求。该题一般都有一幅地图,考查区域地图和其他图像图表的阅读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空间定位,考查区域基础知识,考查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考查人文特征及其条件-农业、工业、***开发、人口、城市、交通-,考查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
3.不同的地理内容,学习方法有不同的要求
地理学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宜***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
地理高考越来越脱离教材本身,要求以教材为基本载体,重在进行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基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基本的、宏观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成为地理知识学习的主要目标;案例式的分析法成为流行的学习方法之一,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已成为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空间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关键
空间性考查主要包括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结构和立体空间关系。地理学根据空间的差异性,把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尺度来研究。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等位置。
许多同学地理学不好就是没有清晰空间概念。对时空变化不敏感,对具***置和相互位置关系把握不清。学习中能把许多地理知识记忆得十分清楚,但是不能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图上。没有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就还是没有真正掌握的地理知识。
地理空间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学习过程中。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个条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让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了解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脑海中想像,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
建立中国的空间概念,能够进行中国空间定位是很重要的。学习中要抓住我国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范围和位置;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如山脉界线-三大阶梯、主要界线山脉-;河流界线-例如,黄河、长江沿线等-以及其他一些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我国1月平均温0°C等温线、年降水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人口线、京哈—京广线、陇海—兰新线铁路沿线等等。
中国的空间定位要求落实到两个层面上,一是落实到省级行政区地层面上,而是落实到地形区的层面上。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不断建构中国空间图。包括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河湖图、中国***能源图、中国农业图、中国工业图、中国人口城市图、中国交通图、中国分区图等。
建立世界的空间概念要求落实到十三个地区的层面上。结合主要的经纬线,深入掌握世界政区图、世界气候图、世界自然带图、世界交通图、世界分区图等。
三、运用地理工具是学好地理的桥梁
文字和地图、图表、图片等地理学表述的双重形式,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地理高考会考突出考查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地理试题几乎是每一个题组都有一幅图-表-,这些图表多数比较新颖,对学生读图-表-的能力要求较高。
地理技能主要包括地图基本技能;时间计算;等值线判读;地形剖面图绘制;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圆形百分比图的阅读与绘制;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图表分析;原理示意图、景观图分析;分布图阅读与分析;资料阅读与信息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技能等等。
等值线图重点是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等值线图的读图要求主要是五个方面:读数据;判断等值线疏密、走向和递变规律;判断弯曲特征及成因;判断极值区特征及其成因;绘制剖面图等绘图技能。
图表类型很多,包括经纬网图、等值线图、分布图、原理示意图、模式图、结构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等。统计图表三科综合的切入点之一。
统计图表类型多样,高考中常见的有曲线图、折线图、点状坐标图、圆-扇-形百分比图、柱状图、饼状图、统计表格等等。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特点和功能不同,高考中多在教材中原有图基础上作变式处理-统计图的转换-或考查新图。统计图表按要素多少可以分为单图-单一要素图-、叠加图-多要素图-和组图-多幅图组合-三种。叠加图和组图要会分解成单图,在阅读单图基础上,分析要素间相互关系和多幅图间的联系。
单图的阅读包括:-1-读出图名,明确图表内容;-2-阅读坐标-横坐标、纵坐标;观察坐标设置是否严格-、明确单位、读出数据。-3-抓住特征点与特征量-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转折点-,分析数据特点和变化趋势。-4-提取已有知识信息,分析图中各要素间相互联系,发现隐含信息。-5-注意整体和局部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
叠加图和组图的阅读要明确:不同单图的各自优点不同;组图扩大信息含量和读图难度;分解法和叠加法训练是平时训练的重要方法;要经常使用比较法。
四、联系实际,关注现实问题
我们通常把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理论既可能是某一个学科某一方面的理论,也可能是多学科多个方面的理论。理论联系重在强调理论的实践意义,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和在实践中对理论的科学发展,这反映了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作用。它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综合使用各种理论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②从实际问题中推导出理论和原理。③根据理论和原理的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就中学而言,学生在课堂教学学到的主要是系统的、完整的、能够体现学科主要特点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等,我们称之为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正向的,既先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并能运用学到的东西解释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论的认识。就综合能力考试而言,理论联系实际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综合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具体问题设问,命题者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景,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考查考生能否做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命题追求“学以致用”,不仅是对学习结果和学习思维过程的检测,也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地理命题一贯以此为重要目标。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在中学地理学习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最低表现为用一般的原理来定性地解释地理现象和说明一些地理问题,高一层次是把多方面的主干知识联系起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更高层次是善于将原有的主干知识新获得的地理信息相结合加以分析运用的能力。该项能力在考试中尤其显得重要,也是考核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
地理学源于人所生活的环境,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门科学。应时时刻刻关注周围的生活,注意将生活现象引入到学习中来。如对沙尘暴、火山、地震、台风、洪涝、城市绿化的现实解释,对我国能源、交通、农业、工业发展的具体分析等。
例: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回答1—2题:
1.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数量
2.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本题通过城市环境的治理问题,将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水体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希望引起广泛的关注。
第1题充分表明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的现实情况。在众多的城市环境问题中,热岛效应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引起了极大的注意,不少国家已经在建筑物的“绿化”问题上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付诸实施,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有效地减轻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该问题在我国相对于其他城市环境问题,注意得还远远不够。在大城市急剧增温的房地产热中,也很少有开发商关注屋顶的绿化问题,更不要说付诸实施了。因此,我们结合能量的转化问题,把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的建设问题摆到了题目的题干中,以期引起关注。正确选项是B。
与之相类似的情况就是人工草地的建设问题。多年的跟踪研究表明,高尔夫球场的草坪在养护过程中,对土地和地下水所造成的污染,十数倍于农田施肥和使用农药造成的污染。一些人口密度大的发达国家,已经严格限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对品种单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造成的土地***退化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也加紧了研究和及时***取对策。我国的人工草地建设,在许多城市是方兴未艾,可是令人忧虑的是对其引发的负面影响却很少有人注意和过问。因此第14题的设计突出了考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期望引起全社会对这一类问题更加广泛的注意。14题正确选项是:D。
五、逐步建立地理知识结构,形成地理知识体系
通过中学地理的学习,学生应该形成有质量的地理知识结构,并能进行灵活提取、迁移和应用。地理知识结构建构的层次包括:-1-地理常识-地理事实、地理数据-;-2-地理概念-概念群、核心概念-;-3-地理规律和原理;-4-主要知识点及答题思路;-5-章节知识结构;-6-宏观知识结构;-7-学科内综合知识;-8-跨学科知识。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概念学习是中学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考考查概念主要有两种:考查已知概念,测试学生掌握的准确程度;考查未知概念,考查学生把提供信息读懂,形成新概念的能力。
有的时候,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概念不清。例如:走向、延伸方向、流向、上风向、最小风频、递变规律、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河流补给、地质构造、地质作用、锋面气旋、季风、山麓、雪线、伏旱、湿地、耕作制、坎儿井、地带性规律、晨昏线、日期界线、环境人口容量、文化传播、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布局、产业转移、区位等等。
举例法是学习概念最基本的方法,对比法是学习概念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进行概念分类,明确概念从属关系,了解概念群并进行概念应用训练,在使用中掌握概念。要梳理主要的概念,进行重点核心概念分析。例如气温的概念群包括:
-1-极值气温-最高、最低-;-2-平均气温-日平均、月平均-;-3-温差-日较差、年较差-;-4-积温;-5-温度带;-6-等温线;-7-气温变化-水平变化、垂直变化-;-8-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地形、水文、天气、人类活动-。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及其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等。地理规律主要分为空间规律-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时间规律-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自然界主要是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运动。物质的组成主要是基本地理概念和地理事实,物质的运动变化则是规律和原理。
理解运用基本规律和原理,要求首先识别简单的规律和原理,主要是单要素的变化规律。如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oC-;气压垂直变化规律-越往高气压越低-;经度和纬度分布规律-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度-等等。遇到复杂的规律应该分解为简单的规律,分析主要影响要素及其关系,分析规律使用的条件。规律的掌握要经常借助地图来实现。
理解运用基本规律和原理,要求会归纳概括出规律和利用规律分析地理事物趋势,预测地理现象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变化大都有规律可循,地理原理涉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的各方面,因此考生在学习与复习过程中不仅应对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理解,更重要的是应用它们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即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或演绎推导等能力。
地理规律和原理很多,学习中要会总结。如主要包括:时区变化规律;经度纬度变化规律;地图方向规律;地球自然和公转规律;阳光直射点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气压变化规律;锋面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规律;河流补给规律;洋流分布规律;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人口增长变化规律;城市化规律;河流分布规律;地球上存在生命现象原理;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原理;水平衡原理;地质作用原理;生态平衡原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布局原理;工业布局原理等等。
地理学关键要就“理”字做文章,否则就停留在描述的阶段。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地理事物分布在哪里,更要学会分析为什么在那里。理解、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比较、推导、综合分析的能力就是要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并运用其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或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比较和分析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构知识结构要注意建立地理知识练习线索。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对已知知识的加工和重组,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联系途径和方向,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方能提取应用。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例如:
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青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青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击平原有关大河的分布。
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的不同类型——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农作物的分布。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晨昏线移动——地方时不同——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地球运动在远日点附近——7月初——北极附近为极昼——晨线在北极圈内。
地理事物间平行并列关系的联系,如;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各种工业部门,组成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要素-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共同影响或共同作用于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形成同一地理事物的多项条件-如土壤形成的条件、形成大气环流的气压带风带、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地理事物间主次从属关系的联系,如:气候要素与其所包含的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外力地质作用与其所包含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自然***与其所包含的土地***、大气***、水***、生物***、矿产***、海洋***等。
地理事物间大小包含关系的联系,如:总星系——***系及河外星系——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陆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及地下水-潜水、承压水-等;农作物——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等;能源***——常规能源——矿物能源——煤炭、石油等。
地理学习重要进一步提炼教材,形成答题思路。以人文地理为例,核心内容就是区位因素分析:
工业-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不同的工业部门,产业转移-;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基地、渔场、牧场-;城市-城市形成、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交通-铁路线、公路线、港口、机场-;商业中心-商业街、商业小区、商业网点密度-;旅游区-旅游***评价-;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沿海-
以选修二教材为例,重在提炼国土整治的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与南方山区-;荒漠化问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的综合治理-表现、分布、治理措施-;农业中低产田的治理-华北平原与南方红壤-;山区农业***的开发-南方低山丘陵-;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东北平原-;交通运输的建设-西南地区-;海岛和海域的开发-海南岛和海域-;***的跨地区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美南运-;城市新区的发展-上海、北京-。
六、地理学习的主要误区及调整
学生常常容易忽略的问题是:除一般方法外,地理学习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因此地理学习常常走入一些误区,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
1.单纯使用文科常用的记忆方法来学习
任何学习记忆都是必要的,但地理学科知识的记忆有几个具体要求:地理知识的记忆要落实到地图上;地理知识的记忆有独特的思路结构;地理学重在理解记忆。有的学生把很多地理知识都背下来,但是在读图填图是却一塌糊涂,所以仍然无法解答地理问题。地理知识最重要的空间知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就没有真正掌握地理学知识。地理知识的记忆还要求宏观把握,也就是说自然地理要抓住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几大要素;人文地理要抓住***、交通、技术、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等要素来宏观分析。如果不注意这些思路,学生的思维常常是不完整的。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人类活动提供的条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能因地制宜,确定具体地区的发展思路。
2.忽视地理技能
地理知识有着独特的图像表达方式,因此掌握地理技能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求。许多学生没有在地图、图像图表方面下功夫,只能掌握书本上呈现的知识,而不能很好阅读和提取新情境下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是工具,磨刀不误砍柴功,要花大气力训练。
3.两耳不闻窗外事,知识面狭窄
地理学习大量结合身边实际和现实问题、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仅仅关系书本是不够的,要把书本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才行。所以,很多同学知识面狭窄,课外阅读量少,国内国际大事关注少,地理往往学的不灵活,不深入。
4.偏重做题,忽视知识结构的建立
很多同学认为做题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但如果不总结和提炼,做题建立起来的知识是零散的。地理知识结构性很强,需要认真阅读教材进行思路归纳,建立主干知识体系。通过做题深化,弥补枝节知识。
5.做题无选择,答题不规范
地理知识量大,试题需要精心选择。规范的高考题、会考题都是首选的。一些较好的练习资料也可以选择。选择好试题后,要认真总结答题思路和语言规范,把握关键的地理学科术语。缺乏选择的做题和缺乏总结,对提高地理成绩的效果是不显著的。
七、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都是以地理位置为主要因素的,有些区域的地理特征的形成是其他因素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特殊就在于这里的海拔高。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较高的海拔,给这里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低温和强日照,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
八、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
许多同学反映“地理不难学,就是不好记”。的确,教材中有许多的地名、数据、物产,要把它们记住确实很不容易。这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标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可记可不记的,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如何记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其实,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当天学过的内容当天复习,一周至10天左右再复习一遍,两个月内再复习一遍,这对巩固记忆非常有效。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师、学校安排的单元检测、期中或期末考试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调动感官,增强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参加的学习活动,其记忆效果最好。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脑。在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和做一做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在读图时,不仅仅是观察地图,还可以根据需要用彩色笔进行勾画涂抹。
在“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上就可以将热带沙漠气候区用红笔涂色,将热带草原气候区用黄笔涂色,将热带雨林气候区用绿笔涂色等。又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将>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关于非洲气候分布特征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知识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这样记忆肯定是深刻的。
3.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
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广东像一头大象的头部,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此外,在学习地理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和领会知识,加强记忆。例如:对于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视、画报中不同肤色人们的观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说出他们的肤色、头发、面部等特征。其它的象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等内容,我们不要去死记,而是依据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去理解地记忆。
4.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要我们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把握住这些联系,纵然知识是千头万绪,我们也会记忆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一方面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丢三拉四,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地理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千条万绪。学会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对于我们学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处。
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这么多的知识单凭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但这些丰富而纷杂的内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呢?电视机前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试一试: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象这样是不是好记一些了呢?
5.抓住异同,对比记忆
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记忆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长江和黄河是我们著名的两条大河,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运用对比的方法去记忆关于长江和黄河的知识是比较合适的。
九、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学好地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也可以增强你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同时,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就会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1.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例如天象观测。我们知道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我们就可以亲自观察一下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月相产生变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观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们所说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北极星在哪里?哪儿有***?晚上8点钟与9点、10点,我们头顶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现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庄是华北地区的高温中心,天气又干又热,这是为什么?我们学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就会升高0.6℃,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在顺太行山东坡下沉的过程中增温,同时湿度越来越小,空气越来越干燥,这样就使正在初夏增温过程中的石家庄更加干热。
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南涝北旱: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
-2-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3-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4-南尖北平: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利于排水,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5-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6-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7-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8-南轻北重:由于受到***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9-南拳北腿:南方由于纬度偏低,地处亚热带、热带区域,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最高气温常在30℃以上。因此,南方人发育较早。根据人体生理发育的规律,发育提前,生长发育期就短。因此南方人长得小巧玲珑,下肢较短,用腿踢人在搏击中是其所短,而手的运用则是南方人的优势。此外,上肢运动时能量消耗比下肢少,产热少,符合南方人耐热的特点,这是南方人善用上肢拳法的地理原因之一。
北方则相反,发育年龄偏迟,发育期长,因此身体高大。而且北方人以杂粮、肉类为主,这就给北方人长得高大粗壮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因为气温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多用产热多的下肢运动。
地形特征南方以舟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船上的活动范围有限,加上船的颠簸,在格斗中立足不稳,就有被击倒或掉入河中的危险,故南拳自古就有“未学工夫先扎马”之说。再由于地面区域相对较小,小范围的上肢搏击更利于击败对方。
而北方平地面积广大,外出主要靠两腿行走,腿部力量足是北方人的基本素质。
-10-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一则与物产有关,再则与气候有关。南方产糖,湿度大,使人体蒸腾小,因而喜欢吃糖,而不需要吃过多的盐,如粤菜和苏锡菜等用糖就比较多。北方地区的相对湿度小,人体蒸腾量大,需要消耗较多盐分,故口味偏咸。
3.活动与探究
这个长***,同学们还可以补做一下平时学习中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小制作、小实验,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
-1-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纬网
通过这个制作,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经线纬线的含义、经纬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分布规律,将课本中的知识加以巩固。
-2-绘制家庭的平面图,学会自己设计图例、标明注记,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等。
-3-通过绘制生活小区的平面图,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区有哪些基础设施,与你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设施有哪些,你认为哪些设施在设计、布局和管理上存在着不足,应该进行怎样的改进,还应该增设哪些新的设施?等等。并把你的设想和建议与小区的管理部门进行交流。
-4-体验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比如树冠、年轮、房屋朝向-农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楼房主卧室一般位于南面-。
-5-尝试办一期地理小报
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等到开学后,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6-乡土地理调查
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家乡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许多地理调查活动。如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废弃情况调查、家乡人口流动情况调查、家乡环境情况调查等等。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对于高中地理当中的具体内容,除了上述的一些方法外,就如何学好高中地理必修内容还要具体对待。
必修一册
必修一册学习的重点是对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理解和规律的探索,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习能帮助我们建立宏观的空间概念,培养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
心理准备
有些同学在自然地理方面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学习起来相对轻松。但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我们需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取舍的智慧。
一、积极迎接挑战
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学习对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如此,还要求你通过理性的分析,把原来头脑里模糊的形象认识提升成为高级的形象思维。你需要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去思考,一幅图接一幅图地去揣摩,一点一点地去构建。只要你积极地参与其中,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就能体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最终享受思维上的飞跃。
二、坚持就是胜利
必修一册,尤其是第一章中的地球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第二章中的气候、天气等,是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自然现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肯定会把某些现象改编成问题,让你借用课本上的基本规律或方法去分析,这是我们巩固所学,加深理解的基本途径,也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你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时会有很大的收获,有时会豁然开朗,感觉学习如此快乐。但是,你也会经常在某个问题上卡壳,甚至在你一次又一次绞尽脑汁之后还是没有办法突破。这时,你不妨暂时把这个问题放弃,轻松上阵,让自己的大脑像干涸的大地吸收水分一样去吸纳新的知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新的挑战。毕竟,在某一学科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既需要集中的大量的思考,更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内化。课堂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基本的规律和方法,并尝试着去运用。只要这些都做到了,并坚持走下去,最终会学好的。
学法建议
学习之前,我们可能对某些现象或规律已经有了一些客观或主观的认识,课堂学习的作用在于借用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手段,通过理性的分析,把这些认识的级别提升,让这些认识变成科学的、可发展的、实用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对我们所要借用的理论、手段和一般分析过程有所了解和准备。
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用性学科,我们所要借用的理论来自很多学科,必修一册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的有:数学中的球面几何,边角关系等;物理学中的热学,圆周运动,力学,水的三态相变等;化学中的物质组成及水的溶解作用等。
由于某些过程和现象过于宏观或久远,单凭语言的描述又很难让认识形象直观,所以我们经常会借助一些教具来帮助认识。学习第一章时,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地球仪,除此之外,包括在其他章节,我们要经常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和现象展示。最后,就是教师自制的一些简易教具,同时,还会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制作学具,帮助自己理解问题。
有了以上准备,我们就可以走进课堂了。在课堂上,我们应如何去思考和理解问题?例子如下:
案例渔场的形成及分布
渔场的形成和分布是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一个方面。知道并会解释世界主要渔场的分布也是我们必备地理常识的一部分。对于渔场的形成,我们都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鯔泥”。也就是说,鱼多的地方,肯定鱼类的饵料非常丰富。
有了这一点直观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借用生物学中的食物链知识来分析渔场的形成了。鱼类的饵料一般是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其中浮游动物又以浮游植物为食,而浮游植物的多少取决海水中营养盐分和太阳光照的多少,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太阳光照和营养盐分在海水中又是怎么分布的呢?大家知道,海水的透光性很差,太阳光照随海水深度的增加迅速递减,即太阳光照集中分布在海水的表层。而营养盐会增大海水密度,容易下沉。所以,下层海水营养盐份含量高。这样看来,二者的空间配置不佳,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由于太阳光在海水中的分布规律是不会改变的,这就说明哪里的营养盐能够上升到表层,哪里就有利于鱼类繁殖。-如图-
什么情况下营养盐分会上升呢?同学们,这时就要用到我们所学的洋流知识了。从海水运动来看,两种情况下营养盐会上泛: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营养盐上泛;盛行离岸风的海区,表层海水被吹走,近岸海平面下降,下层海水上升补偿,带动营养盐上泛-见下图-。这样,去解释四大渔场的成因并记住他们的位置就没问题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大西洋与北冰洋之间由多条水道相通,所以南下寒流较多。其中,西岸的拉布拉多寒流与北上暖流相遇形成纽芬兰渔场,而在大洋东岸,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与南下冷海水相遇,形成了北海渔场。由于太平洋仅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冷海水南下渠道较少,则只在西岸形成了一个较大渔场—北海道渔场。
另外,如果你爱动脑筋,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南半球澳大利亚西海岸、非洲西海岸等海区,在洋流流向、盛行风向等方面与秘鲁海区十分相似,所以这些海区也是较大的渔场;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河水带来大量泥沙,富含营养盐,加上浅海地区光照充足,也会形成大的渔场,像我国的舟山渔场等。
总之,在近海的大陆架海区渔场的分布是广泛而有规律的,具体分布见下图:
以上课例的学习,我们都是从生活经验或直观印象出发,借用相关准备知识,进行理性分析,最终总结出一般或特殊规律。当然,最后还要把规律落实到图上,记住了空间分布,才算完成了地理知识的学习。把以上共性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热爱大自然,学会观察,用心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二、相信知识是相通的,敢于并善于运用你已经掌握的知识。
三、重点学会推理,并能验证自己的推理是否科学。
四、学会总结规律,让认识更加条理。
五、不要忘了记忆,而且是落实到图上的记忆,这直接影响到你的考试成绩。
必修二册
必修二册要进行的是人文地理的学习,即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文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其设置的宗旨是增加中学生的人文社会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心理准备---端正态度,杜绝懈怠
关于本册学习首先要提醒大家的是端正态度。必修二册内容的社会性和常识性较强,学了两节课后,有的同学发现,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地去想像推理计算了,学习必修二简直太轻松了!慢慢地懈怠思想也就随之而来。两种想法隐隐出现:一种是认为必修二用不着听课,背背就行。更糟糕的是认为早学也没用,考试之前突击一下就行。同学们,这种想法是万万要不得的。本册最大的特点是学着简单考着难,往往是考完试以后同学们都自我感觉良好,但出来成绩很不理想。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两方面因素有关:一、课本内容确实不难,仅从看课文的角度来讲,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读懂。正因如此,很多同学忽视了听课和思考,对问题的认识没有体系,没有深度。二、本册内容考查起来相当灵活。考查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地区或事例,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文字叙述、各种统计图、表等。如果学的不精,很难抓住问题实质,从而有针对性地答题。
学法建议
怎样解决必修二册考试难以得高分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注意观察身边事物的发展变化,积累生活经验
和必修一册的情况差不多,本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借用一些直观印象来引入课题,然后分析规律,指导实践。所以,你这方面的印象、经验越多越容易激发你的学习兴趣,提高上课的注意力。
二、学会迅速通读课本内容,做好课前预习
教师一般会安排同学们课前或课上自学。本册课堂师生对话的机会较多,课堂气氛活跃。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是你参与对话的前提。而对话的过程往往是靠问题支撑的。因此,积极地参与了对话,就相当于参与了一个严密的思考过程。
三、最重要的是建立联系的观点,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本册我们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区位因素。地理环境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分析某一事物的区位因素时,一定要尽力打开思路,试着分析各要素之间有无联系。比如说一个区域的农业生产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大家能很快想到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及社会经济因素中的科技、政策、交通、劳动力等。也就是说,大家都已经在这些要素和农业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甚至能解释它们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影响。下面,你再把思路打开一些:工业对农业有没有影响?历史因素对农业有没有影响呢?……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能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机械设备等各方面的保障,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像东北商品粮基地与东北老工业区的关系。而历史上的饮食习惯和种植经验可以影响后来的农业发展,像亚洲季风区的水稻种植就和亚洲人喜食稻米有一定关系。
另外,还要学会联系实际区域,具体分析区位因素。例如,在分析美国农业时,我们就应该着重分析其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及市场-国内消费水平高,国外市场广阔-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最后,我们还应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不至于答题时没有思路,想到哪就答到哪儿。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例,一般是这样一个分析思路:本区的区位条件---发展特点---改进措施—借鉴意义。有了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其中的发展措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比如说我国内蒙古牧区,未来的发展应该着重考虑:草场建设、生物科技-病虫害、良种牛-、基础设施-水源、交通-、防治自然灾害-雪灾、冻害、虫灾-等方面。
四、能够把以上所学系统地整理一遍,让联系更明确,思路更清晰
以上几方面做到了,说明听课效果已经保障。怎样才能实打实地把学习情况转化为成绩?我们说过,考试形式相当灵活,那么,如果我们对所考查的区域非常熟悉,或是分析资料和图表的能力很强,抽象的、隐藏的问题就会变成具体而明确的问题,从而,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另外,万变不离其宗,考的还是课本上的原理。总之,我们还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五、多积累一些区域方面的知识。
六、学会分析判读各种图表和资料
七、答题之前,必须要回归课本找依据
必修三册
必修三充分体现了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方向,即:时代性和实用性。综合运用前两册所学地理知识,为区域的发展进行谋划。所以说必修三是必修一、二的提升,是地理学习的落脚点,最能体现地理学的价值。
心理准备
必修三的学习能极大提高大家地理素养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宏观地把握区域、综合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此时已接近高一学年末,或已进入高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同学学习兴趣开始减弱,错失这一自我提升的机会。因此,这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心态的调整。
一、享受学习过程,注重长足发展
以区域为载体,全面分析区域地理环境,找出存在问题,探寻最佳解决途径,是必修三册内容的主线,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线索。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领着大家去分析前两个案例,当同学们初步掌握了区域分析方法后,会安排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从未如此近距离地面对一个地区,系统地梳理它,真切地体会它的问题所在,并且要如此正视问题,实实在在地找出解决的途径。你会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决策者,享受这一学习过程吧。
二、甩开消极心理暗示,主动学习
本册学习的难点之一在于学习内容的宏观性与我们思维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在必修前两册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所面对的问题大都是单一的、明确的,而问题所出现的区域也往往是理想而单纯的,也就是说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向基本是明确的,我们只要顺着线索一步步往下推理基本上就可以得到结论。而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区域,它是由各种自然事物和人文现象组成的错综复杂的实体,问题及问题所产生的原因都不是单纯的,而要解决问题必须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即要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方面。面对这样一个宏观而复杂的问题时,思维的局限性会让我们感觉到茫然,由此引发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那怎么办呢?没什么大不了,积极的投入课堂学习吧,学完本册内容,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本册的教学目的就是大提高大家这种能力。
学法建议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有两方面:一方面,线索太长。从区域背景到问题产生再到问题解决的途径,战线拉得太长,我们难以做到首尾兼顾。其次,每一方面用的篇幅太长,往往看了后面忘前面。另外,为了说明问题,往往加入一些小的知识点,如果太注意这些小知识点就会干扰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如果不管,又怕考试考到。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列框架的方法来解决。具体做法通过一个课例来说明。
课例能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一步,梳理出本节课的主干知识。本节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发条件。从三个方面来说明:1、煤炭***丰富,开***条件好。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第二部分为:能源基地建设。从三个方面进行:1、扩大煤炭开***。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第三部分:能源的综合利用。从三条产业链的构建和综合利用的结果两个方面说明问题。第四部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从工矿区的建设、“三废”的治理、调整产业结构三方面来说明。
第二步,分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列出知识框架。首先,***开发条件是进行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的基础。其次,改革开放初期本区发展的现状: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恶化,这又成为后三部分的直接原因。
第三步,知识细节的填充:①、能源***的分类。首先我们要明确山西的案例为非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②、本区煤质优良表现在三低一高;主要煤田:大同优质动力煤,河东主焦煤;开***条件好: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③、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④三条运煤专线。⑤***基础:煤矿、铁矿、铝土矿。⑥结果:产业结构由单一变多元。⑦生态环境建设模式。⑧“三废”的治理。⑨一方面: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知识框架的设计让我们既能整体把握宏观又兼顾微观。当然,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无论怎么学,我们都要始终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多读课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本部分一节课的课文就好像是一篇议论文,是值得大家去仔细研读的。多读几遍,线索自然就明确了。而且,越读越能发现问题,理解就越是深刻到位。
二、注意在各部分之间找到逻辑联系,做到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途径。
头脑里有了一个宏观框架之后,要积极寻找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明确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直接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如何解决,措施就明朗多了。
三、明确细节性知识点的出处,利于快速记忆和运用。
对于细节性知识点,不要埋头就背。这样很容易因小失大。先记住宏观结构,然后记住该知识点的出处,另行背诵,效果更佳。
由于选修人文社会方向的同学在将来的高考中要考地理,所以这里还要特别说说区域地理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和如何提高答题能力两方面。
区域地理
在高考中的作用
地球表面的区域是高考的平台,以某一区域为背景,综合考察自然、人文等基本地理知识、方法、技能,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所以,认识区域、了解区域的基本特征便成为做题的第一道关口。
复习要求及方法指导
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区域本身又是有层次的,大的区域下面还可以再分小的区域。这大大小小的区域很多,我们是绝对不可能都去复习的。但它们都有可能成为高考所借用的平台。即使在我们平时的测验中,也可能会用到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区域。是不是说我们的复习还要更细致呢?没有必要!因为区域在这里只是一个平台,考试的重点是这个平台之上所承载的地理思维和方法,而这种思维和方法是共性的,是我们复习任何一个区域时都会涉及的,只是换了一种环境去运用。也就是说,做题的第一步是区域的判断,但考试的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思维和方法的运用。因此我们复习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地球表面大的地理单元,建立一个宏观框架。
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大区域单位是七大洲和四大洋。包括它们的大体形状、相对位置关系、及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其中对经纬度位置的掌握是基本。比如,我们可以从赤道和本初子午线开始,每隔30°画一条纬线和经线,在这个经纬网格图上大体勾勒出七大洲的位置。通过多次练习逐渐熟悉。为后续的学习搭好一个平台。
二、在宏观区域的基础上,能够进行逐级的区域划分,让区域的层次愈来愈清晰。
在这个过程中,把我们常用的区域逐渐勾勒出来。像东亚、西亚、南亚、中国、中国北方、南方、青藏地区等。这样做的好处是:认清区域的从属关系,把区域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以一种开放的、联系的视角去看待区域,解决问题,避免孤立地分析区域。例如: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东亚五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北接北亚-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西连中亚,南为南亚,东南与东南亚各国相邻或隔海相望。而亚洲西接欧洲,西南接非洲。好了,关于中国的区域位置就先分析到这,现在,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分析几道问题,看一下眼界是不是更开阔了。1、为了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应该广辟进口渠道,你能为此找到几条路线?2、我国的气候分别和哪些地区有相似性?
三、在大的框架上,逐步添加典型经纬线和地理事物,对区域进行标识。
经过多次练习,逐渐熟悉基本的区域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细节的添加了,包括:典型经纬线、主要山脉、河流、城市等。首先,这些事物往往是我们考试的重点。另外,由于它们的位置或形状典型,便于记忆,是我们进行区域定位的标识,还可以作为其它事物定位的参考点。例如:80°W,经过美国华盛顿、巴拿马运河;南美大陆在其东侧,而北美大陆大部分在其西侧。北京的经纬度位置是-40°N,116°E-,长江河道的中下游基上以30°N为轴线蜿蜒流过。三江平原典型的水系组成,东北平原三面环山的地形特点。记住这些典型的点、线、地理事物,不仅有利于我们及时判断出该区域,还方便我们以此为参照推理出所考查的区域。
做到以上三个方面说明我们的空间定位和区域判断能力已经具备,也就是说,你已经能顺利通过第一关了。能否得到高分,就看你的区域分析能力了。如何提高我们的区域分析能力?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四、学会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
掌握必要的区域分析方法,是我们解答一切区域类问题的基础。对区域的学习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建立内容框架。区域是一个由各种自然事物和人文现象组成的错综复杂的实体,所以,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每个区域都是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的: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人口、城市等-,我们可以把以上内容列成一个框架,学习每个区域的时候都按这个框架去套一套。这样就能做到轻松而全面地掌握知识,了解区域概况
第二步,建立内容之间的联系。区域各组成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能利用必修一二两册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见必修二学法建议三和必修三学法建议-。以上两步坚持实施,就会帮我们练就扎实的区域分析基本功。
五、在大脑里为你所学过的区域建立一个快捷键
不管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考到一个区域,都能尽快在大脑里把它或与它相似的区域搜索出来,顺利进行迁移运用。那么,我们的脑子里应该有一个快捷键。这个快捷键是什么呢?它应该是一个承载着相关知识和问题的区域图。也就是说地理知识不是抽象的文字,我们在记地理知识的时候,头脑里应该有一幅图,并把所记忆的内容在图上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存放。实践证明,这样记住的知识最容易被灵活运用。努力学会这种记忆方法吧。
答题能力
在阶段性考试和模拟考试等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考试中,综合题的得分往往很难把握。所以,在这里我主要说说如何提高综合题的答题能力。综合题之所以难以把握,和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综合题本身的特点,二是我们平时的做题习惯。综合题一般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无论是知识点的种类还是思维方式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系统地掌握基本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又能清楚地把自己的分析判断表达出来。另外,很多同学迫于作业压力,图省事图快,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浮躁的做题习惯,比如做练习时经常会有这些情况发生:只做选择题;只是看一眼综合题,在脑子里想一想答案,而没有把答案系统的写下来;对题目的思考不够全面,或思路出现偏差。由此看来,平时做题并没有做透,功夫没下到,考试时不可能临场发挥,夺得高分。
所以,我们平时训练要特别注意杜绝浮躁心理,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复习课本内容时,抓住主干,充实细节,形成体系
也就是说,首先要保证你没有知识点上的漏洞。同时,你所记住的应该是一个知识体系。系统地存放在大脑里的知识,才能尽快被搜索到,及时派上用场。就像我们整齐存放的物品一样,用时能尽快地找到。一个好的知识体系还能帮助我们更多地吸纳、更好地记忆新的知识。千万不要让你记住的知识变成一锅粥呀!
二、养成阅读分析题目的习惯
能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题目,包括文字叙述部分、图表资料和问题。阅读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能够在题目中找到有用的信息;能够看出问题的问法、层次,前后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和信息之间的联系;做到整体把握问题,不至于出现漏题、歪曲题意或答串了题等情况。
三、养成迁移运用课本知识方法的习惯
完成阅读题目这一步后,你已经知道问题是什么了,该怎么去解答问题呢?这时,你要想到课本,要回归课本找方法。一般要进行两步思考:第一,该问题考查的是哪一部分内容,用到了课本上哪一章节,或哪几章节的内容。要特别注意,有的问题综合性很强,可能一问就要用到几节甚至几章的内容。要想到呀!否则就得不全分了。第二,到你所掌握的该章节知识体系中搜索并提炼你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就要看你所建起的知识体系是否系统全面了。
四、养成系统组织答案、仔细书写的习惯
当你在大脑里搜索提炼出答案之后,要及时把它们组织起来,编好条目,并逐条地把答案写出来。把整个题目答完之后,再从头到尾通读一遍答案。保证答得和你想的一样。现在,你才算把这道题目答完了。该拿到的分才拿到了手。
以上习惯贵在坚持,久而久之,习惯就变成能力。切不可急于求成,好的做法还没坚持两天,就要出成绩,没出成绩,就自暴自弃。总之,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平时下足功夫,考试时才能应对自如。
以上内容,泛泛而谈,不知对同学们有多大帮助。但是,请同学们记住:只要你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及时同老师交流,学好地理不是难事。
高中地理十大学习方法
1、用地图学地理法:大家都知道,学地理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许多地理属性、特征、特点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内涵规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来。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西岸。这样,我们就容易一下子推断出:它是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没有长久的冰冻,生长着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春季景色最美,宜于游览等等。
上述是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谈谈地图运用的效能。地图对学好地理的作用当然不局限于此。有人曾说:离开地图,便不是地理课。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运用好地图的另一个做法是要把《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自己学习上得心应手的***工具。“两图”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与教材紧密配合的。而且色调鲜艳悦目,内容生动活泼。如《中国地图册》中《地球》一图,只要看一眼,便会得出地表一片汪洋的结论,而且会掌握大陆分布的基本形势。《地球五带》一图,作者更是用心巧妙,用冷暖颜色显示地带温差,配合以动植物画面,十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地带的特点。运用好地图的最后一个做法是不要忽视地理作业填充图的作用,一定要按教师的要求和布置认真做好填充图作业。
2、字头记忆法: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例1、有关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流经省市名称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识,地名数据多,硬记有困难,可用字头法编成顺口溜:
两湖两江两海安,川西云流六千三;
流域超过百八万,宜昌湖口各拉段。
第一句及第二句的“川西云”是字头,指明长江流经的十省市名称,“六千三”-百公里-是长江全长,“百八-十-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面积,第四句“宜昌”和“湖口”是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点,“各拉段”与“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联想到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冬”。
例2、记忆世界煤炭储量丰富的七个国家,可以这样记忆:俄巴中澳印加美。中亚五国,哈吉塔土乌。
3、综合法: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下面结合北美简易图像,说明如何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并介绍综合法的一般步骤。
图中哪种气候分布的面积最广
-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即搞清楚在哪里的问题。
-2-根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气候成因,就要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气压及风带等方面去分析。
-3-分析各因素的特点,看它们在构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作用。由上图可知,纬度、西风和地形的特点都对北美气候产生了影响。
-4-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述因素中,纬度位置决定了北美主体在北温带,并处在西风控制范围,南北纵列的高大地形阻碍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进入。这反映了北美纬度、西风同地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4、谐音记忆法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例3、下列几个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低点死海,海平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儿-;
-2-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22米-加大马力压那海狗,它只摇摇动双耳-。这是利用汉字谐音来换字,一语双关,生动有趣,易于记忆。
例4、地壳的物质组成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可记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5、识图记忆法: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例4、我国地形特征之一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大阶梯。这一特征在地图上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储色:由此往北往东就变成深***,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属第二段;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往东直到海滨,是绿色或深***相同的地区,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过识图,即可记得一清二楚。其次,要养成看图用图习惯,日积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6、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例5、长江水系简图:长江干流犹如“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虎跃峡-A-、三峡地段,长江干流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峡东端处。“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w”两端分别是宜昌-B-和南水北调东线的江都-F-水利枢纽,中点武汉市-D-则有长江最大支流双江汇人。“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阳湖-E-、BE河段为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
7、归类记忆法: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例6、以半岛为例,主要半岛我国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亚洲有朝鲜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半岛、小亚细亚半岛;欧洲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非洲有索马里半岛;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岛。
8、串珠成线法: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例7、用铁路、河流把铁路枢纽和城市连接记忆。
9、比较法: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地理课的特点所决定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把这一地理事物和另一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尤其是充分利用各地的乡土地理事物同其他地理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现在,比较法不仅在教学、总复习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各级各类命题考试中也常出现。
在地理学习中,以选择同类地理事物的相似特征作比较最为常见,目的是有利于减少头绪,减轻学生负担。如常常把亚马孙河与刚果河-扎伊尔河-,喜马拉雅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海河治理与淮河治理进行比较。
作为比较的对象应该是已知的,不能选择那些尚未学过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
作为比较的对象应该是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还应该具有典型性,即对比各点,无论异同,都要个性鲜明,特征突出。此外,选定比较对象时,还要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则,不要舍近求远。
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通过反复比较得出来的。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类型的多样化。根据比较对象的性质和比较方式的不同,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种比较教学方法:
“图表直观法”快速关注
即利用课本中的各类景观图、曲线图、示意图等进行直接逐项比较,从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征。
例10、如通过对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四个大城市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比较,可以得出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
-1-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很大——哈尔滨一月平均气温-20℃,广州一月均温约15℃,南北温差达35℃。
-2-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哈尔滨、北京1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此线以南的武汉、广州1月平均温度都在0℃以上。
-3-夏季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图中四城市7月平均温度都在22℃以上,南北温差不大——哈尔滨22℃,广州28℃,南北温差仅6℃左右。
为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个气温分布特点,教科书上安排了两张冬季景观图:一张是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山区,大地披上银装,地面积雪很厚,冰天雪地,人们穿棉衣戴皮帽,扬鞭催马,在冰雪上行驶扒犁,说明冬季严寒;另一张是我国南方的海南岛,浓绿阔叶的椰子树呈现出热带风光,广阔的田野上,插秧机正在忙于插秧,说明这里的冬季温暖如春。通过这样的直观比较,能强化形象理解。
2类比法
即学习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和同类异型比较两种:同类同型比较,就是同类地理事物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征。
如北美洲地形与南美洲地形相比较;亚洲气候与北美洲气候相比较,都具有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共同特征。同类异型比较,即是同类地理事物的对比各点不同,具有相异的特征。
借比法
就是把难以想象,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季风的成因,是教学中常常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可借助露天游泳池和池边水泥地来说明陆地、海洋受热和散热不同而形成季风的道理。夏天,我们去露天游泳池游泳,赤脚站在水泥地上觉得脚下发烫,跳到水里觉得很凉快,这主要是固体、液体的热容量大小不同造成的。夏天,大陆增温快—→气温高—→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反之,大洋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空气同流水一样,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我国夏季常出现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这就是夏季风。同样道理,冬季常出现由亚洲内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叫冬季风。
演变法
即同一地理事物从发展过程中,作今与昔的自身比较的方法,又称历史比较法或自身比较法。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推断其未来,明了其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
利用演变比较法,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经济主要指标、科技、国防等逐项进行比较,就能清楚地看出我国的“昨天”和“今天”。随着一大串大小数字的比较,在学生思想上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随之增强。
实践证明,比较学习法在地理学习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它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
10、形象记忆法: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飞翔的老鹰,吉林省大致呈三角形,辽宁省像个大逗号,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山西省江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福建省像相思鸟,安徽像张兔子皮,台湾省似纺锤,海南省似菠萝,广东省似象头,广西似树叶,青海省像兔子,***像蹬山鞋,新疆像朝西的牛头,甘肃像哑铃,陕西省像跪佣,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湖北省像警察的大盖帽,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
二、高中地理学习的四个要点
学习地理,首先就要对所学的内容多动脑筋,想一想:“它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样”等等。然后,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3-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
高考地理提分技巧方法
高考学习文科的同学,文综一科的分值真的是分量重啊!而其中地理的学习更加的有逻辑性,如何做好高考地理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提分技巧 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提分技巧方法
1、 总结 整理高考答题常用套路
不要说答题模板没有用,这样可以减少组织语言的时间,提高学校效率。
2、 分类总结错题
距离高考仅剩下50多天,现在大多数人都在刷套题阶段,那么同学们可以把自己做过的错题按照知识点分类整理起来,不要急于求成,慢慢就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一直不会,哪些比较模糊,哪些能完全掌握了。注意,总结错题的时候一定要记录正确答案,要不然第一印象往往都是错误的,如果看完答案不太明白一定要问老师,不能草草了事,要不然就陷入死循环了。
3、多问为什么。
很多同学知识点记得不错,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答题,这就显示出很多同学记忆知识点都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我们需要的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阶段的转变,所以同学们在记忆知识点的时候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更有利于题目的分析。
4、答题要规范,最好用地理语言答题
地理相比较历史和政治来说,答案的字数少一些,但是同学们一定要简短而准确,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答案的话术,比如说山脚下的平原,很多同学就答一个山前的平原,不如用山路。比如说这个地方的风很大,其实说的是水平梯度力,在答题的时候,最好用地理语言来答题,这样才更规范,更专业。
5、要注意心态
选择题很重要,但是一般错的会比较多,其中心态就是一个因素,拿到试卷第1到第11道就是地理选择题,很多同学就紧张到蒙圈,会的不会的全都答错,所以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免不必要的失误。
怎么学好 高三地理
自然地理是有难度,学好自然地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地图,其实要看你兴趣的,我对地理尤其是地图从来都很感兴趣,所以天天拿着地图看,地图熟了,自然地理就通了。不过,近年来许多考试都淡化了对地理位置的考察,即使是这样,看得明白地图这一学习地理的 基本素养 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选择题可以用的。
平时多做一些文综的卷子,就是那些原题的或是各地联考的卷子,单做自然地理等难度大的题目,不会做看后面答案一般讲解都很详细,还是不明白就问高手或老师,记住一定要多做,有些东西即使你不明白,做的多了信息量就大了。
选择题一定不能栽跟头。一道选择题的分不低,两三道地理选择题够你一道数学压轴题了。这是最需要注意的。稍不留神你就陷进去了。平时看书要注意细节,这是选择题的突破点。同时,要加强对选择题的练习。
在答一些简答题时,要注意多角度。分别从气候,地形,水源,科技,政策等考虑。
多 反思 ,多感悟。有时要学会举一反三。考试题目的原型是离不开课本的。一定要把课本看透。同时,要多做一些关于图表类的题目。学会灵活应用。注意知识点之间的串联。一天要多做,不断增大自己的信息量,地图册也是增加信息量的主要途径,天天做一推自然地理题,有空多研究下地图册,多做多看多问,考试就不会有问题了!
高考地理:综合题拿高分的技巧
一、常见问题
1.审题不明确,不能与课本知识建立联系。
2.概念掌握不牢固,不能从头脑中准确提取。
3.忽略题干中的限定语,导致答题的针对性差。
4.不注重答题指导语,不能准确把握各种行为指令的不同要求。
5.专业术语运用不准确、不规范。
二、应对 措施
上述问题的出现,审题不清是关键,因此考生答题时应注重三个方面。下面以“简要评述东北地区突出的自然***优势”为例进行分析。
1、首先找题干中核心的地理概念。
题目中核心的地理概念为“自然***”。
2、再看限定性语言。限定性语言包括:
①空间限定语(如图示地区);
②时间限定语(如某月某日);
③角度限定语(如优势、特点、分布、规律);
④程度限定语(如突出的、主要的)。
题目中空间限定语为“东北地区”;角度限定语为“优势”;程度限定语为“突出的”。这样本题就定位为“东北地区突出的优势自然***”,然后就很容易与课本选修二的相应知识联系起来。
3、最后看指导语。指导语包括:
①指出、说出(答题时点到为止,无需展开);
②比较(答题时既要注意不同点,又要注意相同点);
③描述、阐述、简述、综述(答题时要具体描述,多角度地用地理术语分析);
④解释、分析、说明(答题时应有铺垫);
⑤评价(既要写优势,又要写不足)。
题目中的指导语为“评述”,因此答题时就要对东北地区突出的自然***优势进行具体描述,尽量用地理术语进行全面分析。
高考地理提分技巧方法相关 文章 :
★ 高考地理五大实用提分方法
★ 高考地理快速提分的方法
★ 高考地理提分方法:36个地理名词
★ 高考地理提分的八种方法,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 高考地理的提分方法
★ 高考地理提分方法
★ 高三地理快速提分方法
★ 高三地理有哪些提分的技巧
★ 高考地理如何快速提分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和解题方法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比较难的一科,很多学生地理都不好,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学,那么地理答题时有什么 方法 呢,怎么做才能考高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答题技巧和解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中地理答题技巧和解题方法
1.地理选择题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
高中地理选择题一般要***用多种方法去做,不能看到一道题目就一味地去计算或者直接去找正确答案,而是要灵活去应对,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定地理选择题,同时保证做题的准确率。
做选择题如果能直接得到答案,那就用直选法,简单有效,如果比较麻烦的题目,可以用排除法去做,把明显错误的答案直接排除掉,剩下的选项再对比,就能够得到正确答案了。
地理选择题涉及基础知识的会比较多,在答题时也要讲究技巧,会的争取不丢分。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先跳过,等到做完其他题目再回过头来重新做。
2.地理大题做题方法有哪些
高中地理大题要想得高分,要把课本知识点都背会了,还有一个捷径就是直接背大题答题模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高中地理每年考试考点是类似的,考试题型也相近,为了应对高考,一些人便针对常考题型 总结 了答题模板,都是百试不爽的。
地理大题虽然有模板可背,但大家却不能死记硬背,因为模板需要灵活运用,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会用,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3.高中地理怎么做分数高
地理要想学好,就要会看地图,而要想考高分,就必须喜欢地理这科。只有真正喜欢上某一学科的时候,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良性循环,越学越好。
地理要想考高分,要把课本背熟,然后多做计算类题目,多总结 经验 ,通过不断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当遇到做错的题目时,一定要对照课本去 反思 ,看看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好,哪些知识还存在漏洞或盲区,努力改进。
二.高中地理万能答题模板
1.多读材料
精读背景图表、材料,要把握细节,全面提取信息,多次重复读背景资料。
2.提取背景信息,调用答题框架
读图表要先看图名,再看图例和坐标单位,后观察图表中具体事项,确保信息无遗漏。经过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数据信息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文字信息。要根据提取的背景信息调动知识框架。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
3规范表述
(1)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中地理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注意题目分值,高中地理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高中地理答题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3)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流名称。
(4)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5)高中地理答题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容易使阅卷教师找得分点。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和解题方法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答题解题技巧方法
★ 高中地理大题选择题答题技巧
★ 高中地理命题规律与综合题答题技巧
★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有哪些?
★ 高中地理解题六大妙招
★ 高中地理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和规律
★ 2020高考地理40个难题答题模板与万能答题模板
★ 高中地理十大口诀与地理解题能力提升方法
高中地理选择题应该如何做,有没有哪些好的答题技巧和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都选择了文科,这个时候就要学习地理地理,相对于文科中其他的学科比较是较难的一种,需要多背多理解,同时还要刷足够的题才能够将地理学好,避免在考试到当中出现地理严重偏科的现象,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带来很多的影响。如果想要学好地理选择题的话,就需要多刷题巩固基础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做题技巧和模板,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一、保持每天都刷大量的地理选择题
在学习高中地理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每天进行一定题量的训练,来通过做题寻找做题技巧,还可以通过寻找技巧的时候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多刷题不仅可以提升答题的技巧,还能够巩固基础,从而让在学地理的时候不会感觉到那么的迷茫。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需要对待不懂的题,及时的询问老师,了解答题的技巧和思路,增强自己对知识点的记忆,从而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答题,提高答题的效率和正确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每天的做题训练中,要找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典型性的题目进行刷题,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帮助自己巩固知识,找到答题的技巧。二、做选择题使用排除法
学习文科就是需要背诵,同时在伴随着自己的理解进行答题,如果想要学好高中地理就需要通过先理解再背诵这种方法进行学习,避免在学习的方面出现迷茫。如果想要通过好的学习方法来做高中地理选择题的话,可以选择排除法,根据自己所理解的知识进行排除,这就是要考验学生的知识点,同时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也需要认真的读懂题意,避免选错选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想要做好高中地理选择题的话,就需要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的刷题,同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可以选择用排除法来进行,增加选择的正确率。
高考地理偷分的方法和技巧 高考地理如何得高分
高考地理是考察考生对地理的掌握程度,学地理对考生的日常生活和以后都是有帮助的,那么考生在高考地理考生前如何学好地理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高考地理答题方法和技巧,希望对正在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的答题方法 第一,重视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包括读图、绘图的能力培养,表格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考试技能。做到脑中有图、胸中有图。考生一定要多动手动笔,加强考试技巧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手脑并用才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
第二,要强调地理信息能力运用。地理试卷中大部分题目都有图或表,要求考生能够从图表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地理位置、自然、人文等显形或***的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答问题。要充分挖掘题干,在吃透题干提供的显***息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题干中所蕴含的隐***息,保证答题的完整度。
第三,要理论联系实际。考生平常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地理;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热点问题中的海南元素。比如国际旅游岛、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昌江核电站、海南生态岛、东环铁路等内容,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考试题只有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充满活力。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5.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6.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高考地理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1.解读材料,科学审题:读题干-读图名-读图例、注记、经纬度-分析地图-题干与图表结合分析-分析设问。
(1)题干,一般包括材料、数字、图表等。
(2)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设问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等。
(3)题目不同,审题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有些题目较简单,可从关键词上突破题意。
2.信息获取与机智解读:穷尽一切高考地理的图文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特别是图表材料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形、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要注意区域图的准确定位,如经纬度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地理事物特征定位;从题干、图表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
3.解答技巧,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内在转化:将高考地理的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将知识重新组合、迁移转化。一般解答思路为: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准确定位→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及其地域联系)。其作用是通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条承接式思维链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4.解答问题,草拟答案:
(1)遵循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思路,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阐释事物、探讨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如以区域为信息载体的题目要牢牢把握区域环境特征,与区域环境特征相背离的词语要慎用。
(2)解答问题一定要有大局观,要清楚从哪些方面、哪些层次作答,而且根据要点与原理的逻辑关系,确定哪个要点需重点分析,哪个简略阐述即可。
(3)答题中要注意辩证分析问题,如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问题(开源、节流)、评价与影响(利与弊)、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
5.书写答案:高考地理的答案的表述要规范、合理,要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要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卷面要整洁、清晰。
高中地理考试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考地理偷分技巧有哪些?高考地理偷分的成分相对语文、政治等主观性强的科目其实并不明显,但也是有一定的答题技巧可言的,掌握了这些 方法 和技巧,同样可以多得很多分数。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考试答题技巧,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考试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必背大题:生态环境问题
⑴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⑵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⑶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1.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2.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3.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4.带来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影响海洋旅游业。
⑷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⑸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危及人体健康。
⑹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⑺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地表植被稀少;
③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 措施 :
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②扩大林、草 种植 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
④开矿时有***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⑤小流域综合治理。
⑻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②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的不合理利用;
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取措施:①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
②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⑼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⑽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 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
2、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地理考试答题技巧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
2、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植被状况)
3、天气状况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物质多少、大气透明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大气环流
(3)地面状况——物质组成(对太阳辐射反射率不同)、海陆差异、地形、洋流、水域、森林、冰雪等。
(4)人类活动:
①改变大气成分,如CO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烟尘则削弱太阳辐射;
②改变下垫面,植树降低气温,提高湿度,与建造大型水库起到的作用相似。
③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的形成。
提高学习的效率方法 经验 一: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所有的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四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经验二: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
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
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
上课期间还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
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啥记啥,势必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
经验三:
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呢?
一、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二、学会用心。要自信。选“好题”,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分门别类。
高中地理考试答题技巧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 高中地理的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分析
★ 高考地理题的答题技巧
★ 高一地理六大答题技巧
★ 高中地理答题解题技巧方法
★ 2020高中地理答题技巧指导
★ 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五大技巧
★ 高中地理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 高中地理的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介绍
★ 高一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hm.baidu***/hm.js?f3deb3e38843798ce8b6783fc0959c85";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