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北京高考生物试题重视启迪思维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
6月10日是今年北京“高考第四天”,也是北京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考试,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的最后一天。生物科目考试于当天中午结束。随后,澎湃新闻(***.thepaper.cn)从北京市教委获得了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对生物试题的评析。
专家指出,2023年北京等级考生物试题的命制,牢记为党育人、为国选才使命,持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坚持德育为先,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遵循,努力发挥试题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试题优化智育考查,进一步探索对“体美劳”的考查引导,稳步推进“五育并举”考试内容体系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试题坚持北京命题理念,延续生物试题风格特色,注重基础聚焦素养,关联教材摒弃题海,重视潜能启迪思维,有助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考生脱颖而出,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服务人才选拔培养
专家指出,北京生物卷试题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创新人才选拔、引导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等方面,积极落实、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价值导向功能,服务国家所需人才的选拔培养。
北京生物卷注重构建“五育并举”内容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生物卷试题持续探索“体美劳”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五育并举”的考试内容体系。如第2题以“不同强度体育运动时,骨骼肌消耗能源物质相对量”创设情境,引导考生科学锻炼,合理运动。又如第19(4)题要求考生分析设计出在大田育种时要通过颜色特征拔除杂苗,熟悉田间劳动场景有助于理解该题。试题在考查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将劳动教育浸润其中,鼓励考生有形、有感、有效地获得真实劳动体验,充分体会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同时,生物卷试题注重全要素考查创新思维,积极助力创新人才选拔。服务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创新型人才选拔是今年北京生物学科命题的重要目标。试卷第16(4)、21(3)、19(3)、17(3)、18(4)题,分别从提出创新性问题、设计创新性实验方案、实施设计方案的关键操作、检验实验***设,到对不同方案评价反思设置问题,实现了对创新思维全过程、全要素的考查,有助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考生脱颖而出。
另外,生物卷试题宣传“种业振兴”,引导投身农业“芯片”研发,端牢中国饭碗。优质作物品种是农业的“芯片”。生物卷第19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我国科学家创制优质油料作物品种为情境,将一系列问题创设于真实的现代育种科研场景中,引领考生由浅入深地思考、解决问题。考生不仅能了解现代化育种流程,感受科学的魅力,还能参与通过育种解决因制种不纯而导致减产的实际问题,引导考生深刻体悟“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意义,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
注重关联教材,持续导向教学
专家表示,北京生物卷试题注重将教材内容作为情境,注重对教材中主干知识和大概念的考查,注重对教材中实验操作、原理及其迁移应用的考查,持续引导教学用好教材,摒弃机械刷题。
生物卷试题***用多种方式将教材有机融入,引导教学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和使用,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生物卷第3、4、6、9、10题基于教材原型内容,从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法设问,直指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把课堂表现考出来。第20题紧扣教材中光合作用这一重点内容创设,第(4)小题更是以要求考生概括出教材内容外的新收获为任务灵活考查,试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引导教学对教材的活用与化用。第21题综合三册教材内容,要求基于课堂所学并利用试题信息,创新设计制备肥胖模型小鼠的方案,呈现“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考查方式。
生物卷试题重视教学实验,注重把学生实践能力考出来,引导教学“做真实验、真做实验”。专家指出,生物学实验是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载体,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北京生物卷第13题基于教材实验,要求考生将操作与目的建立联系,考查学以致用的实践力,引导体悟研究方法。第16题以科学家分离溶菌细菌为背景,与教材中“微生物的培养、分离、纯化、鉴定”实验紧密关联。试题意在引导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真动手、真思考,有效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探查核心素养,测评学习潜能
同时,北京生物卷命题秉持“素养立意”理念,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真实情境创设真实任务,引导考生养成学以致用的务实作风,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人翁精神持续学习,报效祖国。
专家表示,北京生物卷关注学科思维,希望引导考生既要“解题”,更要“解决问题”。北京生物卷试题通过展示科学前沿成果,启迪考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并展现北京考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如第17(3)题要求考生基于生物学重要概念,结合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借助简单数学计算,验证生物科学***设。
北京生物卷试题还以融通的多学科知识为载体,考查通过理论计算与实践检测相互验证的大科学思想方法,引导考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在解题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第21题***用科学家避开常规实验方法,以新技术路线巧妙完成复杂科学实验为情境展开,考查考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重要价值,鼓励弘扬创新精神。
此外,北京生物卷还非常关注考查考生潜能,希望考生既要“学会”,更要“会学”。
专家指出,新高考以来,北京生物试卷创制的材料学习题以测评考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从获取、解读、运用新知识到迁移创新等阶梯式能力考查,评测考生的学习潜能。如:第20题作为典型的材料学习题,以我国科学家新揭示的重要科学机制——细胞氧化还原稳态调控途径为情境,将基于教材知识的新概念(活性氧代谢调控)、新过程(A酸-B酸循环)、新方法(科学家解析调控机制的研究思路)等有机融入,要求考生快速理解并掌握这些新信息,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并加以应用,要求既要“学会”课堂知识,更要“会学”新知识。
专家表示,北京生物卷注重整体布局,突出学科特征,坚持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从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学习潜能等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几个重要方面,着力优化智育考查,加强对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引导,以核心素养考查为主要路径,发挥积极教学导向,持续推动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营造有利的教育生态。
北京高考生物70分难吗
不难。北京高考生物70分不难。很多题都结合生活实际、生产实践中的生物学问题,考查考生的思想方法、实践能力与责任担当。2022年北京高考生物试题也注重体现生物学科特点,并且,试题增加了开放性设计,注重考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价值引领、人才选拔、教学导向三个维度立体构思,精心选材,稳步创新。
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出炉了吗
2023北京高考作文题出炉,试题文字简洁,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贴近考生生活实际,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坚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社会生活;考查高阶思维品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扩张资料: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Nationwide Unified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s to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2015年,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林匹克竞赛等6项加分项目。2016年,教育部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加强对中学高考标语的管理,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2017年4月7日教育部、中国残联关于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的通知。2022年,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2022年全国统考于6月7日举行。
2023年高考命题方向
2023年高考命题方向如下:
1.落实立德树人,鲜明体现时代主题:
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高考试题命制中,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鲜明特征和坚定方向,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2023年高考命题的核心要旨。
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不断强化考试的育人功能,系统性地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紧扣时代脉搏,夯实信仰根基,彰显五育并举,由注重智育评价的人才选拔向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载体转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2022年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29题是陈望道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国社会新旧评判标准发生变化的阐述。
高考命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激励学生,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2年语文全国乙卷作文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集中体现新时代我国在体育、科技、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卓越与跨越,引导学生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从2022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2.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科学服务选才,实现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
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不断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
试题命制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
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方法,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022年高考命题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加强试题情境化设计,加大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的结合力度。
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广泛选材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2023年高考命题也将围绕上述关键能力进行加强和优化,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方法,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高考评价体系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有助于将学生从传统的对知识的简单占有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强化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育,推动高水平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在“考思维”“考能力”的引导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从教师传授知识向学生主动学习的转变,课堂教学将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成为更有效的教学教育模式。
随着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将逐步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到“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转变。
4.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有效引导教学,实现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指挥作用,积极引导高中教育教学,形成“招-考-教-学”良性互动,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
高考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确保“内容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
考查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既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突出主干和重点内容的考查,引导中学依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高考命题遵循教育规律,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以考促教,服务教学提质增效。
高考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如下:
高考命题要严格按照高考的考查目标和考查要求,明确“考什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和“怎么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并保证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权威性,以提高测量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试题要立足基础、凸显能力、关注现实、彰显学科特点。
命题要求:
1、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
2、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
3.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
4.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
5.体现国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
6.起点很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回归高考评价体系。
7.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
北大“元培***”十年记:培养拔尖人才
这是一项被誉为“北京大学教学改革一面旗帜”的教育革新;
这是一项伴随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号角吹响而推进的教育革新;
这是一项承载了当代教育家培养中国拔尖创新人才之决心的教育革新。
这,就是北京大学“元培***”。
“元”,《尔雅》中意为“始也”。“元培”,“培养人才之起始”。取“元培”之名,既有“开端”之意,又寓意了对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敬意和对北大精神的传承。
从2001年到2011年,北大元培,躬耕十载。
十年实践,十年检验。
由于她,北京大学的本科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变得生动具体;由于她,通识教育的理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由于她,越来越多的兄弟院校陆续探索教育改革的多样化与新途径……
十年探索,十年征程。
这一项对中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教育革新低调前行。没有高调的宣传,只有默默的实践和反复的摸索。近百位亲历的北大教师见证,近万名莘莘学子见证:尽管有挫折、有困惑,但元培实践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
北大元培,致力于中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年在行动!
观其会通 造就通才
“只有掌心有力,手指灵活,才能形成有力的拳头”
北大的育人理念,是经过历史积淀,一脉相承的。“中西并重、观其会通、造就通才、发明新理”的办学思想,就明确写入了京师大学堂的章程。蔡元培担任校长之际,提出“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些融汇了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先进思想一直影响着北大的发展。
1999年,面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变化,参照国际人才培养理念,一项影响深远的教学改革实践开始酝酿,北大成立本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启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2001年,载入北大史册的香山会议召开,明确了新世纪北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模式。
自此,“元培***”正式诞生,作为改革先头部队的“元培实验班”也开始了第一期的招生。
元培实验班按文、理招生,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学生入学后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
这一做法直指当时高等教育的两大弊端。其一,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导致知识面偏窄;其二,大多数中学生在并没有真正了解专业情况的背景下,盲目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后出现落差,学习上兴趣降低,日后放弃本专业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实行通识教育和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好比我们的手掌,掌心是学生前两年所学的共同基础课程,每个手指代表一个专业方向。只有掌心有力,手指灵活,才能形成有力的拳头。”时任北大校长的许智宏院士这样解读元培的理念,“同学们是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
广泛涉猎 导师培养
“重心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获取知识方法的训练”
探索,从“元培实验班”开始,实验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元培***在全校大规模推开的时间表。因此,所有人关注的目光都聚集到了2001年秋季入学的一群“特殊”学生身上。
同一宿舍里,几位同学来自不同专业、有文科也有理科,入学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两类进行教学,大一阶段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宽度远远超过一般院系要求;大二之后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到相关院系选课;修满学分后即可毕业,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
于是,在北大的校园里有了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隶属于任何一个院系和专业,其教学安排和学籍管理都由“元培”负责。在入学后一年半的时间内,他们会按照文理的分科,自由地选修课程,同时,实验班实行在教学***和导师指导下以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和其他普通院系相比,元培***实验班的总授课学时适当压缩,加强教师对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等教学环节的指导。而之所以这样,背后源于一个理念的支撑:“本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重心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获取知识的方法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导师制是实验班非常重要的基本制度。导师分为专职导师,也有***导师,包括林毅夫等在内的知名学者、北大各学科的资深教授不少都曾担任元培实验班的***导师。这些导师与一般意义的导师不同,他们不光要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和专业选择,有的还要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最重要的是,导师要发现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选择方向。
曾经担任过导师的艺术学系教授朱青生的一段话耐人寻味:在导师制的前提下,更要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科学精神。
就这样,从学籍的全新管理,到课程和专业选择的全新变化,改革在一点一滴地推进,尽管一直以来不事宣传,但是,这项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改革依然引发国际关注,美国的《SCIENCE》杂志对此作了介绍,并预言:“北大元培***及其实验班,是会在北京大学的历留下一笔的。”
反复论证 砥砺前行
“让元培成为一个人才成长的孵化器”
2007年,“元培***”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元培学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先头部队”初见成效与“元培***”深入推进。
当然,任何改革的推进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元培***”同样如此。
元培学院的负责老师介绍,由于自由选课制度本身的要求,自由选课机制的顺利运行和各种优势的体现,需要全校行政、教务部门和所有院系的共同配合才能顺利实现。初期由于元培模式和传统专业模式并行,在各方面的配合与协调上仍然不够,在课程设置、时间与教室安排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摩擦和阻力。这些问题包括课程冲突、考试冲突等等。
不同于外人的想象,“元培的学生都是特权生,可以任选专业、任选课程”,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探索阶段,元培的学生要比其他院系的学生付出更多。
“教学改革往往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正如在2005届元培***实验班学生毕业典礼暨座谈会上,老校长许智宏所说,“教学改革不仅涉及制度的变革,而且涉及观念的更新。而无论是制度的革新还是观念的变化,都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元培***实验班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困难并没有阻碍学校探索的步伐,更没有动摇学生们努力求学的信心。在学校里,当被人问及“同学,你是哪个系的学生?”他们会这样说,“我是元培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到2010年,元培学院学生在代表本科学术水平的北京大学“挑战杯”中,表现一年比一年喜人。从2008年至今,更是连续包揽挑战杯的奖项“王选杯”。而在每年的高考招生中,元培学院的招生分数都名列前茅,成为秀的学子的首选方向之一。毕业生的去向更是令人欣喜,以2011届毕业生为例,169名毕业生中,79.9%考取研究生,81名考取境外研究生的毕业生大多数被牛津、剑桥、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高校录取。
元培,究竟带给学生怎样的收获,带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怎样的借鉴?或者说,元培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从元培走出的毕业生有着深刻的理解——
周岩,毕业后赴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在元培***实验班学习的5年中,周岩在修完了化学专业所有必修课的同时也修完了物理和生命科学的全部必修课和数学的部分必修课。“元培就是这样一个自由宽广的平台,自由选课、选专业制度给每个人一个理性思索后选择自己道路的机会。”
汪清清,毕业后赴哈佛大学攻读系统生物学专业。在元培,汪清清先后尝试了生命科学、化学,以及光华管理学院。她说:“元培给了我一个重新认识自我、自由选择的机会,元培教会了我选择。”
南星,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至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继续深造。“保研时,我的绩点不是很高,但是在自由选课平台中学习带给我的活跃的思维、宽广的视野以及良好的基础成为我顺利保研的优势之一。”
如今的元培,十年探索,坚实前行。除了探索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需求建立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之外,还利用制度优势积极探索组织跨学科专业,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闯出一条新路。以元培学院为平台打造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就是“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这个专业在牛津大学是“领袖专业”,培养出许多政治、经济领袖,体现出跨学科知识组合的独特力量。北京大学在这三个领域都有非常强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具备培养这一专业人才的学术实力,但如何招生、学生归属于哪个院系成为专业建设中的大问题。元培学生可以到全校各院系选课,因而哲学系、***管理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合作,决定建设这个专业,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在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淋漓尽致的作用。现在和未来中国特别需要具有这样知识背景的创新人才,他们有更为宽阔的知识眼界,有对人类本身存在价值的深刻认识。这或许是元培教育模式对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献。
2011年,经过4年培养,第一届11名“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毕业。“古生物”、“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两个跨学科专业也正在建设中。
十年砥砺前行,十年喜悦收获。
回首之时,我们发现,北大元培承载的不仅仅是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重任,更承载了中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十年探索实践,十年期待憧憬。
未来的路还很长,元培学院院长许崇任如此说,“我们期待在未来,‘手工’打造一个个精品,而不是成规模的标准件。人才是在适宜的环境中冒出来的,那么,就让元培成为一个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吧。” 本报记者 赵婀娜
高三生物组工作总结范文
高三生物组工作总结(一) 本学期我们高三生物备课组在学校教学工作处和生物教研组的直接领导下,认真研究教材,积极搜集备课资料,挖掘现有教育教学***,认真设计教学方案,在课时紧、任务重、各班学习学习水平差距较大等实际情况下,圆满完成了教学***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现对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优化课程教学***,抓好一轮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高三的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由于高二时课时少,教学进度较慢,进入高三后,我们积极利用备课组的优势,进一步优化课程***,整理复习教学案,合理制定复习方案,确定复习的内容和教学进度。在一轮复习教学中,我们利用现有教学***,积极准备复习教学课件,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挖掘,认真梳理知识要点,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和易忽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时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理解误区和知识盲点。本学期我们每周都安排一次周测,45分钟的即时训练,及时总结一周来的知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合理调整教学***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薄弱环节的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和时效性。备课组集体备课时,在研究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的同时,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方法的训练和解题能力的提高,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加强教改的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努力营造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和谐、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全面获得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生命科学的创新精神,初步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了良好的学风,构建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
3、加强个别辅导,有的放矢,重视特长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
本着“考核不光看分数,评估重在看素质”的原则,重视特长生培养和差生转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综合题型训练,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每周安排一次单独面授辅导,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途径,在学习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并通过谈心交流,了解其学习特点,鼓励激发其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并对重点、难点内容做好必要的辅导和训练。对这部分学生的练习作业,教师的批改、评讲应做到细而勤。
我们努力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评价。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4、利用多媒体教学***,认真***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是我校强有力的教学***设备,丰富多彩的课件、图片、动画、******是我们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学校在师资、网络教学上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积极引进各种成功的优秀科研成果,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学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我们充分利用备课组教师的教科研优势,挖掘素质教育潜能,***取“搜集资料——集体讨论——主备方案——个性化备课”的备课模式,结合每个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写出有实效的具体的课时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期中考试和十二月份的月考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5、面向高考,关注热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联系教材内容介绍的经典实验和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生物学史实,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生物学知识的求知欲望,结合高考试题中反复出现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大胆思考,及时肯定学生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在思维过程中的创新火花,培养灵活发散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意识。
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备课组教师积极搜集近几年的高考热点问题,组织编写了18个高考热点问题专项训练,每周安排一个专题知识的扩展,从考点内容剖析到练习的处理,以及综合创新题型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满足了部分学生“吃不饱”的求知需要,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如:《生态入侵问题》专题,联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进行设计。《神经传导问题》专题,联系生命活动调节知识,全面理解神经传导的生理机制。《现代生物技术》专题,从基因工程、发酵技术、组织培养到动物克隆,联系“克隆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析,总结出“克隆人”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现代生物科技为人类服务等问题。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善学习、能创造的人才,这样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6、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提高自身教科研水平和业务素质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市、区级教学研究活动,校内经常开展相互听课活动,每位教师本学期听课节数都在二十节以上,每次听课都认真记录、研究讨论、总结提高,不断汲取本校和外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特长,不断修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经常关注报刊、新闻广播、网络上的最新生命科学热点问题,进行新题的命制,关注高考动态,提高自己的命题水平。继续学习经常借阅各类业务刊物,勤做摘记,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加强教科研研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备课组教师在教学之余,积极阅读《生物报》、《考试报》、《生物学教学》、《试题研究》等阅览室的教学资料,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教学***,同时撰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十余篇,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六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回顾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备课组教师取得的成绩的可喜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急待我们去探索解决的方法,如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如何去提高等。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用一颗火热的育人之心和满腔的教育热情,一定会点燃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创新思维的火花燃成熊熊烈火,照亮河西教育的沃土,结出喜人的素质教育硕果。
高三生物组工作总结(二) 本学期,我校高三年级共有9个理科班,备课组成员包括工会***向恒义、吴启银、李大清、谭国华。在历次单元测试和月考中,学生表现正常,学习成绩在稳步提高,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取得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全体老师对生物学科学习的重视;另一方面是高三生物备课组全体老师共同努力的成果。回想半年来我们所做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切实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1、切实抓好集体备课。
我们备课组四位老师,小组人数少,我们在每周星期五集体备课时,就和高一、高二全教研组的老师在一起进行研究和讨论。我们四人中,有三位老师有多年生物教学经验,熟悉新旧教材和高考动态。李大清和向***比较熟悉新教材,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每周坚持开展集体备课,做到每周都有固定时间、地点,有***,有明确的目标和课题,有明确的主持人,开展有实效的集体备课。重点研究新考纲和新考试说明,严格按新考纲备课。从制定教学***到教学进度的安排和调整,从单元教学设计到每节书的教学方法运用、习题的选择等都基本做到统一。
2、加强对青年教师李大清的帮扶。
谭国华作为李大清的师傅,常常给予青年教师李大清的指导,指导他把握好教材的重点;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考的要求,指导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如何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何调控课堂气氛和促使学生努力学好本门课程的方法,通过以“老”带新,使新上高三的李大清老师迅速成长,基本能够胜任高三复习备考的教学工作。使整个备课组的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迅速提高。
3、在集体合作的前提下,亦鼓励每个老师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例如:根据吴启银老师和谭国华老师的教学经验,挑选合适的练习,选择难度适中的试题,由李大清老师剪辑或利用电脑打印练习题,做到了习题的精选精练。大家在教学中分工不分家,有效地提高了整体作战的能力,没有集体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4、听课、上公开课的统计。
组织备课组的全体教师认真听课,评课。本学期以来我们组的全体教师共听评课119节。其中吴起启银老师听课29节,谭国华老师听课35节,李大清老师听课20节,向恒义听课35节。集体备课17节,上示范课和研究课共12节,李大清老师上研究课4节,向***上课2节,吴启银老师上课3节,谭国华上课3节。谭国华老师上优质课1节。
二、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提高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率
学生在高中的学习任务繁重是众所周知的。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部分是上课,用于自我学习的时间只有3个小时左右。能用于复习生物课的时间少之又少。课堂教学是成败的关键。今年是新课程改革高考的头一年,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我们备课组老师除了要钻研新课程的课本内容外,还要熟悉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一起讨论教材的重点,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比较新旧教材的差异,寻找最好的教学方法,研究近几年各地特别是全国卷的高考试题和教研动向。通过多方位的研究,我们备课组的老师对新教材的教学心中有数,能够驾驭于新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定位,这就是:在整个高三阶段,教学的各环节都依纲靠本,不急于要学生达到高考水平,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的基础,达到‘水平测试’的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抓基础,我们选择的练习的难度都是参照课后练习中的基础题,很少选用难题。其次,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对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勾画出来,提取出知识的主。对重点内容实行精讲精练,学生能够自己看得懂的内容,一律放手给学生自学或***用“读、导、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每一章节的重点,我们都明确告诉学生并多次提及,甚至跟学生说某某知识点考试一定要考的,使学生铭记在心,我们平时的测验也罗列出试题的明细表发给学生。对于教学进度的安排,我们完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新教材的内容很多,授课时间很紧张,其他几科早早就完成了新授课,我们还有许多内容等待学习,但我们不急于赶新课,而是切实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节课一节课地过关正是由于我们准确的定位,找准了知识的要点和相互间的联系,精选的练习和富有成效的后进生辅导,使高二学生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三、老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自己主动要学
教与学,按现代的教学理论的观点,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肯不肯学,是不是主动学习,怎么样学,是考验教学成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所教的生源质素在只能是第,从总体来说,学生的素质不算好,有部分学生是为文凭读书的。我们学校的生源在宜昌市属第三类。这些学生如果凭他们的兴趣来学好我们所教的生物课,真是难上加难啊!我们的做法是:逼学生学。怎么样逼?简单的方法是“威逼利诱”,想方设法,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告诉“水平测试”的成绩对高考招生的重要性,对高考综合课的考试影响有多大,等等。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多作鼓励,对肯学但成绩不好的学生多鼓励,树信心,教导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通过上述多方的努力,我们高三生物备课组力争为明年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备课组的老师还要不断努力,艰苦探索,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就一定会为明年的高考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三生物组工作总结(三) 在本学期,我们高三生物备课组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期之初,制定了较详尽的备课组***、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和目标,我们的主要的任务就是复习迎考。高三备课组的老师群策群力,努力争取使学生在高考复习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现将备课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完成第二轮复习
本学期我们对每一个章节考点进行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主讲教师提前钻研教材,吃透重难点,并能提出重难点突破方法,其他组员质疑、补充、完善,做到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教师明确近期和远期任务,任务具体到人,具体到单元检测、周练试卷、月考试卷等,保证高三生物教学有***、有措施、有落实。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认真仔细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用其来指导课堂教学。
其次,尽量将最基础的东西讲深、讲透,同时注意减少不必要的课外知识的补充,减轻学生的负担。
第三、生物学知识大多是通过实验总结归纳而来,应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对难点知识的设计问题和解决,将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过程体现出来,可为学生对知识作深层次的理解和思维方法的借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参与学校教研室的教研活动
高三生物备课组能遵照学校教科室的工作安排,积极踊跃地参与研讨活动,能落实教科室布置的各项任务。每次研讨前先在备课组内认真切磋交流,然后由专人汇总成备课组集体意见,在教研活动时发言,省时高效,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三、研究新课标,研究考纲,瞄准高考,精选精编试卷,抓重点,攻难关
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们都能稳步推进,步步为营,有的放矢。组内成员多次单独研读,集体研讨《高考大纲与考试说明》,并充分利用好网上教学***,结合省内外的高考信息,在复习阶段认真筛选、组合单元复习过关检测、月考试卷。既系统地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由于试卷精选精编,有效地提高了生物成绩。
四、组内教师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新老教师都能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尤其是新教师能够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耐心指导。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联系实际,借鉴吸收,组内形成了较为浓厚的研讨学习氛围。
五、乐于奉献,无偿为学生补差
生物短腿科目的学生较多,为了补短提优,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利用课余时间和生物差生谈心,激发他们的学生物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指导学法,解答疑难。有的老师能够做到为学生面批试卷,把补差落实到实处,减少了生物学科短腿的落榜生。
反思与借鉴:
1、既要注重团体协作,又要注重鼓励个体冒尖年级学科教学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个体。作为年级的整体学科教学,每个教师应服从集体的正确安排,并团结一致,形成合力;作为个体,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个案活动,可以展示其个性特征和个体创造性。两者应相辅相成,有了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师个体,这个集体才能形成你追我赶、见贤思齐的动力,才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在前者出现了疏漏。
2、既要注重教师善教,又要注重学生善学 。“善教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劳而功半。”教师专业知识的渊博、教学技艺的精湛非一日之功,且教师的可塑性到了一定程度会停滞不前。只有另辟溪径,激活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因素,如勤学,善学,善悟,才能柳暗花明。我们在后者缺少了思考和实践。
总之,一个学期以来,教研组的活动和工作促进了生物老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我校的生物教学质量。并且我们相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有老师们的共同努力,生物教研组的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我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