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省份的高考录取分不一样这跟明朝一场科举有关
每年的高考总是牵动无数人的心,因为高考决定着莘莘学子未来的教育和职业生涯。然而,有个问题一直让人很困惑,为什么同样参加高考,每个省份的试卷、录取分数线会不一样呢?
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同的问题其实是可以追本溯源的,中国的高考是参考古代科举的价值观及思维,再借鉴西方的考试制度,综合两者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高考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实在是功不可没。
中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同其实与科举也有莫大的关系,科举自隋朝诞生起,就在不断的变化,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建立底层人向上的通道,为朝廷输送了不少人才同时,也禁锢了其它的上升通道。
科举刚诞生的时候还是分科取士,唐朝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礼、道举等等。为不同的领域选拔不同的人才,到了明清时期,只有进士,而且考的是八股文。
分榜录取就发生了明朝朱元璋时期。明朝这个朝代很特殊,它是最后一个***建立的封建王朝,前后分别是元朝和清朝,分别是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
元朝由于征伐四方,再加上民族政策的原因,对科举并不是特别重视。元朝只存在了100多年,科举举行的次数相对较少。经过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自南向北统一全国,造成了南北的经济相差越来越大。反映在教育上,由于北方经济常年***,晚于南方统一,读书人的数量和质量与南方相差也越来越大。终于在明洪武三十年爆发了南北榜案。
洪武三十年的二月,明朝迎来了三年一次的会试,朱元璋经过再三斟酌,选定了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大儒刘三吾作为主考官。刘三吾在元朝末年担任过靖江儒学副提举。明朝成立以后,制定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为刑法《大诰》作序。主纂《存心灵》、《省躬录》、《礼制集要》、《寰宇通志》等御用典籍,深受朱元璋的赞扬。
刘三吾不仅是大儒,为人也刚正不阿,《明史》说他“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可以说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朱元璋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会让刘三吾担任主考官。
刘三吾本着为国家选才的本心去阅卷,可以说丝毫没有徇私枉法。但录取的51人全部为南方人,北方人无一中进士。虽然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南方的经济要比北方发达,更有经济实力培养读书人。但结果实在太巧合,不得不令人联想,再加上当时的首都在南京,更加引起北方士子的猜疑。
在录取名单公布以后6天,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跑到礼部击鼓告状,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而在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告状。
朱元璋知道以后,雷霆震怒,科举不仅关系着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更是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于是他下令成立了12人小组彻查此事,12人调查小组经过调查以后,以考生水平判断,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
结论一出,举国哗然,落第的北方举子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而朝中北方籍的官员也纷纷抨击,并要求重新选派官员进行复核。朱元璋再次大怒,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刘三吾被发配西北。
四个月后,也就是洪武三十年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录取六十一人,全是北方人。二月份录取的全是南方人,所以称为南榜,六月份录取的全是北方人,也被称为北榜。这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第一年,开始南北分卷取士,南士六分,北士四分。明朝还才去过北、中、南进行取士。这种方式在政治上是一种考量,各个地域的士人要相对均衡,政治才能相对稳定。
清朝建立以后,也***取了类似的方式,直到科举被废除。
高考每个省份录取线不同也是跟科举类似的原因,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每个省份的经济发展不同,教育水平也不同,如果全国统一分数线录取,会在制度公平的同时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
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总体来说呈现东南经济要远远好于西北,在教育投入上,西北自然不如东南省份,如果按照统一分数线录取,也会出现明朝那样的情况,被大学录取的大部分是东南沿海省份的学生,西北地区的相对会很少,这对西北地区省份不公平,也会进入到教育、经济的恶性循环。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努力发展经济,让各个省份的经济相差没有那么大,其次要加强教育***的均衡分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得不同地方受到的教育师资能够趋同,只有这样,即使不同省份不同录取分数线,也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才能在制度和事实上都相对公平。
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什么不同?与朱元璋的一道命令有关吗?
每逢高考,总会有许多学子感觉不公平,特别是看到有些省的分数线后,会更加郁闷。每个省的录取分数线各有不同,比如湖北、湖南、江西、山西等八省,都是考全国卷一,可是湖南分数线往往要高山西20多分。在20世纪初全国试卷一致时,湖南湖北等华中地区的分数线甚至要高陕西100多分。
为什么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同?这与朱元璋的一道命令有关。公元13***年,礼部主持会试,由翰林学士刘三吾主考,可是在发榜时出现了骚扰。原因是高中金榜的五十一位举人都是南方人,竟然没有一个北方考生被录取。北方举人愤愤不平,私下相互议论,认为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特意优待南方举人,因此众人围住衙门,久久不愿散去。
这件事在南京城的影响越闹越大,朱元璋听到消息后,一边派人安抚北方考生,一边召来刘三吾了解情况。刘三吾是当世名士,风评甚佳,《明史》称之“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至临大节,迄乎不可夺”。公元1385年,73岁的刘三吾受命入朝规范明朝的科举制度。公元13***年,刘三吾已经85岁高龄,但是朱元璋依然信任他,让他负责这一期的会试。
经过一番查实,这次会试的结果没有作***,南方考生的成绩都要比北方考生高。何况,朱元璋知道刘三吾并不是一个因私枉法的人。但是有一点很奇怪,让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中榜的都是南方考生?刘三吾认为并不奇怪,北方是元朝统治的重点地区,老百姓的生活比南方更加艰苦,读书人连生活都不能保障,哪有心思认真读书。
尽管结果没有弄虚作***,但是为了平息北方考生的情绪,而且明朝初立,为了达到南北融合的目的,榜单中必须要有北方举人。可是刘三吾的性格耿直倔强,不肯更改考试结果,最后被赶出南京。朱元璋没办法,只得发通知重新考试,这次由自己亲自督考。然而官员们在点评试卷时,北方考生的评价依然落后于南方考生。
朱元璋十分生气,宣布所有点评无效,结果由自己裁定。结果一个月后,新榜的六十一位考生全部来自北方,南方考生全部落榜。应该说,朱元璋的做法非常极端,但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南北考生的文化程度不同,该如何分配各地考生的名额?自朱元璋之后,明朝皇帝再也没胡乱地一刀切,而是分配南北录取名额,依名额确定分数线。
到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持稳定,也延续了明朝的做法。如今的高考录取制度,也吸取了明清两朝的经验,每所高校先确定每个省的录取名额,然后再对应报考考生的分数,确定该省的录取分数线。
参考文献:《明史》
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什么会存在地域差异分“南北卷”?
为了确保每个省份的学生们可以享有到平等的上大学的机遇,在我国的高考出现了很大的南北方差异,许多省份会独立出题、独立划线。可事实上,考试存有南北方差异古时候也有,较为典型的就是明代科举制的南北方卷规章制度。
明代洪武年代,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完全都是在南方,再加上明代科举制***用八股取士,考试试题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而北方地区自靖康之乱以后,受金朝、元朝执政影响极大,战乱不停。
乃至在明代初年,山东、河南等地变为了人迹罕至的无人区,才有后来的“洪洞大槐树***”,这些都导致理学兴盛的南方在科举制层面优点极大。
到洪熙元年(1425年),曾任内阁大学士的杨士奇明确提出了“南北方卷”的构想。提议科举制按南北方不一样的录用比例来选取进士,以后再统一开展殿试,获得了明仁宗的赞同,他下令“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含义是进士人数南卷录用十分之六,北卷录用十分之六。
从推广和健全科举制,推进国家统一稳定的视角来看,明代科举制的南北方卷规章制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它保证了明代两京十三省的士子能相对平等的加入统治集团内部,进而达到“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实际效果。
其影响可以说及其长远,归因于不仅清代继承和健全了这一规章制度,就连现如今的高考分卷规章制度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