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外卖人的感慨高考真的已经不是独木桥了
明天就要高考了,今天看到一位叫“老钱”的父子火了!
现在的人眼中看到的是真.子承父业
老钱参加的节目叫《中国人的一天》,他这一期名字叫“50岁北漂骑手的伤心事”。
目的是要记录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中国人,但是今天的我们看到的只有悲伤反而逆流成河。
老钱北漂20年培养了一个大学生。
期间,老钱什么活都做,去过小工,开过小店,也送过外卖……
自己省吃俭用几十年,为的就是将儿子培养成才,毕业后能在写字楼里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
没想到,拿到成人本科文凭的儿子,还是四处求职无果,最终只能子承父业,和他一样成为了一名骑手。
如果说今年有悲伤故事评选,我肯定投老钱一票。
老钱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其中有几个方向可以说一说:
1、父子送外卖,说明阶层固化,一个普通人想要跨越阶层更难了。
2、本科文凭毕业找不到工作,青年20%的失业率吗,说明就业难。
3、老钱北漂20年的努力到底值不值?本科送外卖还不如前几年送外卖,毕竟之前还能有一万块,现在只有六千左右了。
明天就要高考了,就想着说一说教育在当下到底是投资还是消费?
对老钱来说,教育肯定是一种投资。
因为80年代,老钱还是年轻小伙子的时候,大学生大学生包分配,九十年代之后,大学毕业生进外企,这都是妥妥的人上人。
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不是吃体制皇粮就是吃时代红利。
所以从当时的情景看,老钱20年北漂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值得的。
但是对于小钱来说,完全不一样了。
大学大面积扩招,开始了教育产业化,仅1999年高校招生就扩招了47.4%,未来几年也以每年40万50万人的速度扩大高校招生,10年间增长了5倍。
等到小钱毕业,中国大学毕业生一年已经超过800万,现在更是连续三年超过1000万。
时代变了,本科不值钱了,市面上很多的研究生、博士生也在送外卖。
从小钱的角度看老钱,这20年的北漂就是妥妥的消费,而且是一个没有收益的消费。
还不如高中毕业就送外卖,那时候外卖还好做,月入一万不是问题,现在说不定已经还完房贷,还可以攒点钱做点小生意。
不用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除了老钱,对于踩上时代的红利,很多人因以拥有千万资产的人来说也是一样的。
他们孩子的养育过程从私立学校到私立医院,从小过着富养的生活。
但是从现在的趋势来看,这样的家庭养娃,未来回报率肯定是不足的。
小孩长大以后,很难获得父母辈的高收入,但是又习惯了高消费,父母晚年在养老和啃老之间可能会滋生许多矛盾。
因此有的博主直接建议,富养的中产父母把富养的几百万教育经费,另作他用,直接留给小孩。
过去三十年,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通过努力奋斗创造财富,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未来未必如此。
我去搜了一下今年的高考总人数1291w,比去年增加98w!
还记得我高考那年河南只有109万人,现在已经131万了。
以前可谓是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现在是过了独木桥,然后呢?
说不定还要去送外卖,进工厂。
这么多年了,山东、河北、河南,仍然是高考最吃亏的省份。
三个省人口2.7个亿,占全国人口的接近20%,而考生人数占了接近23%。
但是加起来只有一所985,三所211学校。
妥妥的高考地狱模式!
今天看到这个的朋友就别着急了,即使考上大学,本科毕业后也就那样了。
即使你非常珍惜高考这根独木桥,但是毕业之后你会发现,以后的路更窄。
还有人分享了杭州钱塘区新湾街道办今年的录取名单。
浙大、复旦等名校赫然在列!
一个街道办,还是没有编制的,都这么卷了。
所以我劝大家一下,把教育的目的转移到孩子的认知、理想、兴趣能力上来,现在的高考更像是爬山,一山还有一山高!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就点个关注吧,多谢阅读。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吗?
有人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其实高考并不是什么独木桥,而是一座激励人生志向的桥,在高考这个过程中,无论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磨砺,这些经历都会促使我们成长。
当然,既然学生付出了努力,自然想要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考上一所好大学,985大学就是很多同学们的梦想。
但想考985大学谈何容易,要知道高考是很残酷的,有调查显示高三生考上985类高校的概率,只有1.98%左右;考上211类高校的概率,只有5.48%左右,这还是平均数据。
像一些高考大省,这些省份每年参加高考人数,甚至达到了上百万,这些省份的学生考上985的概率就更低了,可能只有1%左右。
从高一到高三,那些考上985的学生都付出了什么?
从高一到高三,考上985的学生付出了什么?一组“数据”告诉你。曾经有相关机构做了这样一个调查,一个高中生从高一到高三,一共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答案是9905个小时。
高一: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高一是高中三年当中最“舒服”的一年,这一年他们才刚刚步入高中校园,一切都还没有开始,没有没完没了的考试,也没有升学的压力。
但对于一些以985为目标的同学来说,他们的努力已经开始了。
根据统计,高一的学生除去寒暑***和双休,一年学习约185天,每天平均11个小时,185*11=2035小时。
高二:都说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其实高二远比很多学生想的要更重要,很多高考的重难点都是放在高二进行讲解的。
因为学校需要给高三复习赶进度,高二的上课速度会非常快,学生稍一不留神就会被落下。
学生们的学习天数也增加到272天,每天学习时长为12小时,272*12=3264小时。
高三:高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学生最后冲刺的时间,高三这一年的学习天数有329,每天平均学习14小时,329*14=4606小时。
我们将这三年的时间加起来,2035+3264+4606=9905小时。这就是一个以985大学为目标的学生,在高中三年一共付出的时间。
当然即使付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和努力,也没人敢说这些学生一定能考上985,但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时间投入都没有达标,那肯定不会被录取。
学习很苦、高中三年也很苦,但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学生在进入985大学后,就会发现这一切有多么的值得。
为什么大家争着要考985大学?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学生们争着抢着要考985,这类大学到底好在哪里?这其中的优势不仅仅是教育***的不同,学生毕业后的薪资起点、考研、出国情况等都完全不同。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我们在完成学业后都是要出去工作的,而工作的薪资多少就是由学生的学历、能力等因素构成的。
如何客观评价恢复高考这件事?
曾经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过对于那些没有机会走进考场,或没能通过高考走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来说,高考依然带给他们许多收获。那是对知识的敬畏,对学习的渴求。
改变的不仅 是“考中者”
高考制度在山川沟壑间激发起一代青年人知识的渴望,也激发起全社会对知识不可遏制的热情
我父亲是个农民,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一生都没有机会走进高考考场,却始终牵挂高考。晚年病重时,他还能清晰地记得三十多年前,从我们那条山沟里考出去的学生,而且记得他们的考分。
恢复高考那年,我才六岁。那个秋天,我背起书包,带一块一尺见方的木头小黑板去上学。我不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是什么时候来到山沟里的。第二年春天,附近好几个村都有学生考上学校的喜讯传出。其中,有一个是我的远方亲戚,他比我父亲小几岁。从此,这个亲戚便成为我的“榜样”,父亲经常以他来教育我。从那年起,我们那条山沟八九个村庄,前前后后上过中学的青年人又都找学校补习去了。后来几年,接二连三有人考上学校。这些消息不仅激励了我们那一带的学生,也鼓舞了我父亲这样没有机会参加高考的农民。
在这样的消息中认识高考、明白了考试的意义,我也踏着高考鼓点走出了山沟。高考,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当然至关重要,因为这场考试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高考二十周年、三十周年,以至于今年恢复高考四十周年,我们一次次回味这项制度的意义。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父亲来,都会想到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都是高考的获益者,父亲他们则是高考的旁观者。这样一场考试,对于父亲那样没有机会进考场的人,又意味着什么?
可以说,四十年来,成千上万学子走过了高考独木桥,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没有走过这座桥的人,一定比走过来的人多出很多倍。如果高考仅仅是我们这些走过来的人们改变命运的途径,那它的意义就要少很多。其实,历史的逻辑并非如此。
至少,高考燃起了我父亲新的生活理想。后来的岁月里,他多次和我说过,是高考给了他供子女读书的动力。我的父母亲从这场考试中看到了艰苦读书的价值,甚至找到了改变一个家族命运的信心。无论生活多么拮据,不管送孩子读书的路有多么艰辛,他们始终满怀希望。父母抱着这样的决心,前前后后用二十多年时间,耗尽了他们最宝贵的壮年岁月,把我们兄妹都送进高考考场,送出了祖辈劳作的山沟。
我相信,这种鼓舞并不仅仅发生在那沟壑连绵的太行山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大农村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每年拿出钱来送孩子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顾生活艰苦,顽强供孩子读书的故事层出不穷。很多深山沟的农村,以砸锅卖铁的决心集资盖学校,几乎成为那个时代一道感人的风景。高考制度在山川沟壑间激发起一代青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也激发起全社会对知识不可遏制的热情。
今天,重新回味四十年前那场考试的时候,一年一度看到更多年轻人走进考场的时候,我的思绪总是漫过考场,想起我父亲,想起那些像父亲一样永远没有机会走进高考考场的人们。高考制度的恢复是一项教育制度,更是一项重大社会改革。它激起了全社会的热情,改变了各个阶层人们对知识的价值认同,重新树立起奋发学习的社会信仰,为人们开辟了改变命运的新通道。所以,它给中国带来了持续几十年的变化;所以,高考的“受益者”不只是我们这些考中者,还有那些没有机会高考或是没有考上的人!
多些选择 多些精彩
现在的孩子没有我当年高考的那份紧张,没有我当年复读的那份执着,也失去了我考上学校时的那份荣耀,但是孩子们多了一份自信,多了许多机会,也有了更多选择
我是高考的受益者,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我感谢高考,给了我们这些农家子弟机会和公平。
我本该1983年参加高考,而实际上却是1984年高考的。因为1983年高考预选,我没能选上,也就没有资格参加。那时候,高考录取率很低,再加上我们县是一个教育相对落后的县,落榜与复读很普遍。高考和当兵是当时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两条渠道,尤其是高考,考学校就是考工作、考饭碗。于是,那些复读几年不放松、终于如愿考上学校同学的事迹就成了老师教育我们的励志故事,也是鼓舞我们前进的榜样。那真正是“英雄不问出处,成功不分早晚”。
1984年的高考对我来说十分重要。毕竟已复读一年,竞争十分激烈,我想考上学校的心情也十分迫切。尤其是第一场考试前,快进考场了,却一次一次地上厕所,拿到试卷,却读不通题目,心里紧张的情形可想而知。只等考过了第一科之后,心里才稍稍放松。现在想起来有些好笑,但那记忆却是刻骨铭心的。高考结束后,我没有等待,也对自己没有信心,就又一次投入了紧张的复读之中。我是在复读时接到通知书的,真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大学毕业,我回到母校担任教师的十几年,从高考的参与者变成了“应对者”。每天和孩子们一起,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应对高考:某某同学发展不平衡,某一科影响达线;某某同学成绩不稳定,心理状态不好;一次次统计分数,一次次分析试卷,一次次找学生谈心谈话。高考前,我的心总是惴惴不安,每每晚上做梦就是考试,考试就是紧张,就读不懂题、不会做题。多少次都从这样的梦中惊醒。其苦无穷,其乐亦无穷。每当和孩子们谈自己高考紧张的糗事时,我总是这样说:“高考,紧张是一种正常的表现,也是一种责任心和责任感的表现,不要惧怕紧张,适度的紧张反而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但不能像我似的紧张,那是一种惧怕与恐慌。”孩子们笑着善意地说,“老师你就是胆小”;我儿子则不客气地说,“老爸,你这是没学好”。他们说得都对,这就是我的高考。
后来,我到县***工作,担任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对高考的关注已不再是具体哪个学生,哪一门学科,更多是操心考试政策、考试安全、考试组织、考试环境、考试秩序、考试结果,家庭贫困学生入学及通过高考暴露出教育教学的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不时地走进学校,与老师们探讨备考的具体问题,与同学们分享高考的体会与信息。现在的孩子没有了我当年的那份紧张,没有我复读的那份执着,也失去了我当年考上学校时的那份荣耀,但孩子们多了一份自信,多了许多机会,也有了更多选择。抚今追昔,感慨颇多。
去年,我到山西长治技师学院工作,面对的是一群没参加过高考和高考没上榜的孩子。他们很活跃,也很可爱。每当我听到孩子们热情的问候声,机床的轰鸣声;看到焊花飞溅,抹着油污和汗水的笑脸;看到横平竖直的布线,精湛细致的茶艺时,我对高考有了别样的感悟:高考已不再是通往成功的独木桥,高考也不再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高考的人生同样可以精彩!
落榜浇不灭对知识的渴求
我时常想,没上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不过两次高考落榜并没有挫败我的信心,我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了
我是一名“60后”,也是一名高考落榜者。提到高考,就一下子触及我内心深处的“伤痛”。
1***9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本来是想报考大学,但父亲说能考取中专,也包分配,毕业后也能吃上商品粮,为保险起见,就劝我考中专。也许是自己太“自信”的缘故,结果第一次考就“马失前蹄”,录取分数是240分,我考了233.5分。
回到家里,我哭了好长时间,尤其是后来听说有好几个平时学习成绩不如我的都被录取,我更是难过了好几天。看看当时农村艰苦落后的生活环境,父母劳累的场景,我向父母提出,复习一年继续考,一定要为自己、为家里争口气。
1980年的夏天,表哥从部队回家探亲。当时已从南京第一炮兵学校毕业提拔为排长的他,得知我的情况后安慰我说,部队的干部培养选拔制度也在改革,从今年开始,改变过去那种直接从士兵提干的做法,改为先上军校后提干。
表哥还说,部队考军校相对于地方高考来说,容易一些。表哥的一番话,对我触动很大,既然父母又辛辛苦苦地供我复习了一年,我也下了很大功夫,干脆再拼搏一下高考,落榜后就参军考军校。父母也同意了我的想法。
于是,复习了一年的我又一次参加高考,结果再次名落孙山,离最低录取线20多分。不过,有了表哥的安慰,我没有哭,反而下定了参军报考军校的决心。
在1980年的冬季应征入伍中,我报了名。经过政审、体检等一系列程序,终于成为一名中国人民***战士。入伍时,我是背着一大包数理化学习资料走进兵营的。正式分配到连队不久,我就报名参加了北京某地质出版社举办的函授学习,三年的《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自学完后,虽然没有毕业证,档案也没有任何记载,但给我打下了深厚的文字功底。
1983年,我考上了军校。虽然这是一所学习时间只有两年、中专学历的军校,但毕竟毕业后就提干,成了干部身份,也就意味着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参军20年,我从战士一直干到中校正营职。2000年,我转业到威海市,安置在一个行政执法的事业单位,一干就是17年。转业前,我已在部队通过三年的在职函授学习,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大专文凭。
我时常想,没上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在我看来,上过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理解问题的能力来看,都是不一样的。不过两次高考落榜并没有挫败我的信心,我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了。
不曾走进大学 也能守护希望
虽然当初的抉择为生活所迫,却并不影响我们守护自己与别人的梦想
你相不相信,有那么一群人,没有经历高考,最后却成为老师。他们亦配得起“老师”的身份,因为他们是一群真正热爱读书才情兼具的人。
“***”时期,出身地主家庭的爷爷“不宜高考”,被放逐乡下种田放牛,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后,终于可以参加高考了,却由于家境清寒,小儿又重病在身,为种种家庭琐事牵绊,心有余而力不足。爷爷自幼饱读诗书,见多识广,当时在村里口碑极好,乡村学校正好缺老师,就这样被推举去做了民办老师。
特殊的历史时期,与爷爷同龄的一大批潜在人才,因为无缘高考而被尘封。
改革开放,正值高考热火朝天的阶段。1***9年父亲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放弃了考高中,而选择考取中等师范。爷爷也很无奈,五个孩子个个都要读书,他那点微薄的薪水又时常拖欠。家里种了点田,地里庄稼的收成还不够给孩子们交学费。爷爷是教师,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五个孩子中让谁辍学,他都于心不忍。这时父亲主动提出要去上中等师范,读三年,毕业后就能就业,省去了上大学的一大笔开支,还能替家里分担一些经济上的负担。
父亲一面读师范课程,一面借了高中课本复习。他抱着一丝希望,期待能有机会参加高考。他深知,读个师范已让家里债台高筑,再读大学简直是一种奢望。但他不想放弃高考的机会,他想通过高考来证明自己当初走师范这条捷径,完全是出于无奈。
师范最后一年,他偷偷报名去参加了高考,录取通知书寄来的时候,他一个人躲在屋子里想了一夜。那是一张来自师范大学的信笺,上面残留着父亲欣喜而哀伤的泪痕,被珍藏了三十年。
2001年,父亲得到消息,中等师范改制,由3年改成“3+2”。这意味着那些不愿疲于奔命高考的人,可以一举两得。我还有两个比我小一岁的孪生弟弟,他们要同时读高中、考大学,以我家的情况肯定负担不起。而那时的师范“3+2”学费生活费基本全免,父亲知道我有委屈,但他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让我自己做决定。当命运将这张牌发给我,我做出的选择与父亲当年一样。
我们一家三代人都没有走进大学校园,却都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老师。虽然当初的抉择为生活所迫,却并不影响我们守护自己与别人的梦想。学校里还有许多和我一样的教师,我们虽然没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但依然用功读书,潜心教研。我们没有把“高考”二字看得多么惨烈,对待“成功”亦没有太过急切。老师的职业,不是我们生存的捷径。我们心中充满的是对人生的重新审视、定位,是对梦想的坚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守护。当高考成为一个远去的梦,我们年复一年,擎着一盏明亮的灯,让赴梦的孩子行路有光。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当年为了高考有多拼呢?
高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因为高考可以说主宰这我们的命运,这是对你十几年学生生涯的最终考核,所以大家拼了命的都想要考一个好的大学。高考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程,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都说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着,而我也不例外。高三生涯将是自己最宝贵的回忆了,毕竟那是自己奋斗的时光。
一:起早贪黑。
高三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一年365天可以说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踏实的觉,每天都是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晚上又学到大半夜的,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但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恨不得把时间分成两半来学。不需要老师父母追着自己学习,自己心里面就知道高考的重要性,自己逼着自己学习。
二:独自忍受孤独的时光。
成功的道路注定是孤独的,对于高三的学子也是一样,就算是半个月好不容易有一天的休息时间,我们也不敢休息,只能是换了一个地方学习而已。晚上在家看到别人家的房间都已经黑了,此时已是深夜,只有自己在微弱的灯光下面奋笔疾书,因为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够享的住长远。想要考上好的学习,就只能能奋力奔跑。
三:刷题刷到吐。
到了高三其实大部分的知识都已经学完了,接下来就是看自己的自觉和能力了,每天就是刷题写作文,那一摞的试卷真的让人非常的想撕掉,但是自己不能,此时心里面也非常的难受,压力太大了,想要好好哭一场,哭过之后拿起试卷接着做。
这就是高三生活,枯燥乏味,但是充实有动力,等到我们步入社会之后,高三生活都将是我们最难忘的回忆。
大哥已不是大哥歌曲原唱
《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是由秋裤大叔演唱,张灵茹作词,陈伟作曲发行于2021年12月4日。一经面世,非常火爆,在抖音快手上流行起来。唱出了三代人的几多无奈,几多看破
尤其是核心段:
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
不再与春风对酒当歌
我别了江湖 我变成传说
曾经的美梦被现实刺破
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
不再携秋水去揽星河
我入了红尘 我熬着烟火
万丈的雄心一点点消磨
在剪映等手机***平台上被做成多款模板供人使用传播。
刚听到这首歌时,一听是秋裤大叔唱的,感到与他唱的那首《一晃就老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的是一个主题,一种情怀,特别是那句“怎么刚刚懂事就老了”,再听到目前这首《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我想60、70、80后的人都特别有感触。
歌中唱出了这三代人的感慨、无奈与看破。
一是人生易老。人生百岁都是梦,从小学入学起,就充满了奋进与拼搏,等到四五十岁时,小有成就了,对事对人都看透成熟了,也距离生命尽头不远了。就像一部已经跑了一定年头的车,好时候差不多都过去了,草木一秋,白驹过隙,人生老将至,怎不令人感叹哀伤:怎么刚刚懂事就老了,许多事还未及一展宏图刚看到期望,人生不允许了。
二是成败看破。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发展的时代,一切都已加速度在奔跑,社会生存系统的各个指标都对人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万里挑一的公务员考试,满街满网的竞争者,没有一个人不为自己的未来焦虑担心,机会少要求高,人们为了心中的成功“写秋水揽星河”,却很少能“与春风对酒当歌”,到了一定年龄,“万丈雄心也就一点点消磨了”,只能“入了红尘”“熬了烟火”
三是总有无耐。一个人期望值往往是很大的,人可以追求,可以畅想,可以奋斗。但是实际生活往往是现实的,一个人的力量机遇往往是有限的,太多梦想和期待,常常被“刺破”,甚至l筋疲力竭、头破血流也无济于事,像沧海一粟,也像河中浮萍,所以这首歌参透了现代人的心理、社会、人生的众生相,得到极大的共鸣和反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传唱四方。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