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只有半小时了请问遇到这样的题该怎么答
相信爱卿们读书的那些年
肯定没少被奇奇怪怪的大题虐过
比如
21年高考物理的50个减速带
你见,或者不见
题目就安安静静躺在那里
不悲不喜
或者干脆让你猜谜
被刁钻考题为难这事儿
其实是老传统了
饱受折磨的古代考生
甚至经常编段子向命题人表示
致(问)敬(候)——
众所周知
隋唐时期开创了科举制
而那时开设的科目很多
分为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
通过不同科目招不同类型的人才
就像
普通高考生,艺术生,算术生……
不过
由于难度的不同
科目之间就形成了鄙视链
*古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科举里面的明算科
考的是
数学、天文和历法
相当于现在的数学+地理
唐朝时整体难度还好
从《九章》《周髀(bì)》里出题
靠背能背个七八成
宋代开始
就变得恐怖起来
宋代明算科的考生被要求
算出日出日落的时间已经是基操
有些题考的是
XX星到XX位置要多久
或者推算
某年日食月食的具体时间
北宋中期
经过王安石变法改革
科举废除了多科目
专门只留进士科一条路子
就是大众印象中的古代正常科举
到了元朝
天文学又重新加入考试科目全家桶
元代天文机构——司天台通过科举招人
除了考天文学
还考玄学
要算某个人什么时候埋了比较好
地理新书题:
***令问商姓祭主丁卯九月生,
宜用何年月日辰安葬?
要算什么时候适合结婚
婚书题:
***令问正月内阴阳不将日有几日?
*古代结婚吉日一般选在阴阳不将日
↑搵食艰难,点一点,赠点零花钱给朕叭
不过真正要算刁钻的还得是
清朝
明清时期的科举题目
必须从“四书五经”里出
每年都考
(PS:什么左青龙右白虎简直弱爆了,左四书右五经才是yyds)
合起来一共考了大几百年
这就导致清朝陷入了极大的
出题困境
一个是
四书五经的题库早出完了
另外是
市面上模拟卷太多
有钱人家还会请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到家里押题
提前让考生背诵
为了应对这些情况
清朝出题人开始用魔法击败魔法
钻研一些刁钻考题
这种题目的特点就是
上句截一词,下句截一词
搭起来让考生猜原文
猜完还得根据原文进行论述
打个比方
而考生不仅要猜是谁
还得论述这两人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会拍下这张合照
以及可能有什么目的
就问你头不头大
有个叫俞樾(yuè)的大清谜语人
是个出截搭题的高手
老折磨王了
他曾经出过一道搞颜色的题:
“君夫人阳货欲”
虽然怎么看都不像是四书五经里的东西
但论语里还真有
他出过的题还有
“王速出令反”
“羊父母干龟动乎”
听起来都不像是什么好题
后来
由于出的题
又刁钻又曲解***又涉嫌轻薄
俞樾被御史举报
本来要被朝廷处重罪
曾国藩帮他求情才得以幸免
(点击图片揭晓答案)
乾隆年间
有个叫彭元瑞的考官
人送外号——
对王之王对穿肠
他就研发出一种
嵌字题
题目是一个意思
把各个题目的字合起来又是另一个意思
除了能用来刁难考生
还能用来
拍马屁
有一年正逢乾隆七十大寿
彭元瑞就在当年的江苏考题上偷偷夹带私货
出了八道题
嵌了八个字
到了光绪年间
八股文已经被废除
考试方法改为
策论
(简单来说就是议论文的一种)
改革后的第一道策论题很经典
名叫
《项羽拿破轮论》
大部分考生是这么理解的
项羽拿破轮
名词动词名词
这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题目
一下子
让考生们都发了大愁
众所周知
就算遇到不会的题
怎么着都得给它写满
(万一酌情给分了呢)
为了不拿零鸭蛋
这些考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发散思维硬整
有的考生从项羽的身体素质切入
一本正经地论述
项羽拿破轮的可行性
项羽者,秦末与刘邦逐鹿中原之英雄也,其为人也,力能举鼎,气盖山河……乃拿一破轮,尚何足道也哉……——《儒林拾碎》
翻译过来就是:
人项羽好歹也是和刘邦齐名的英雄
书里都写了他力能举鼎
就拿你一破轮不是小菜一碟?
有的考生打感情牌
通过论证“轮”的难拿
来体现项羽的伟大
夫轮之拿也,难矣,况破轮乎?而项羽能拿之,呜呼,羽乃人杰也哉!
有的考生以“轮”为本
从真男人拿好轮soeasy的道理
反问拿破轮有什么可怕的?
夫大丈夫拿整轮尚运用自如,何惧一破轮乎?
某个高赞零分考生
更是直接手撕《史记》改编历史
往项羽的垓下之战
加入拿破轮dlc剧情
说是当年项羽打得没武器了
随手抄起一破轮
一连杀了数十人突围到乌江
项王战垓下,敌迫之紧,后围不得出,戟折矢断,遂手拿破轮,***杀追敌数人,突围至乌江。——《儒林拾碎》
批卷的考官看得又气又笑
写批语的同时
帮他这个故事又添了一笔:
秀才笔下可通神,能遣霸王拿破轮;
一自乌江分别后,破轮转劫变洋人。
这位考生混淆历史能力之强
朕觉得不亚于让
鲁智深含泪写下出师表
诸葛亮倒拔那个……
垂杨柳
不过
刁钻的题目
往往也能逼出考生的潜力
1932年
国学***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上
出过一道对对子题
上联只有三个字:
孙行者
考生一大半交了白卷
有的答猪八戒,有的答唐三藏
都没分
只有一个考生在这道题上得了满分
他的下联是:
胡适之
互动
爱卿们有过被考试题虐的经历吗?
快来评论区分享吐槽!
(朕受过专业训练,保证绝对不笑)
参考资料
陶易《古代科场答题阅卷趣闻》
陈德鹏《清***官命题趣闻》
陶易《清代科举命题之怪现象》
请问高考文综考试两个半钟头的时间怎样安排答题比较合理?谢谢!
选择题按顺序做比较好,地理比较难,一开始我们精力比较集中,正确率会高些,一般45分钟内做完,太迟后面大题肯定来不及,就算做完,得分也没有保障,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高三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点题感,大题先做政治,怕忘了,然后做地理,有些同学历史和政治有点混在一起,看分写点,简洁点,别以为多写多得,容易漏点还浪费时间,文综时间才是王道,做不完,着急也于事无补,剩几分钟放弃回去检查选择,最怕不会做的不会做,会做还做错,现在还剩94天,多练找感觉,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方法,一起加油哦!祝你阳光六月!
在高考考场上遇见不会做的题目,该怎么办?
只能说高考有些题就是不是给一些人做的,对于前面一些基础的题肯定是送分题,要好好把握住,而对一些难题,如果你过于研究的话,不仅仅没有得到分,而且会把自己能够得到的分数给失去,所以说遇到不会的题先放一放,先去做一些自己可以拿到分的题,如果有时间再去考虑这道题。
求大神教教我高考语文答题方法吧,,速度慢!今天模拟考试还剩20分钟一篇作文,,而且答题慢,成绩一直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