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学霸自断前程被发现为“高考***”华中科技大学拒绝录取
在中国,高考无疑是改变绝大多数学子命运的一次机会,被称为现代版的“科举”考试。
古代学子为了能金榜题名,日夜寒窗苦读。今时今日的芊芊学子也同样如此,尤其是高三的学生,为了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整日埋头苦读。
最终能考上理想大学的学生,无不是以强大毅力坚持努力得来的,但总有极个别的学生,为了减轻压力,选择走“捷径”来实现名校梦。
这里的捷径不是指***,而是指“高考***”。近期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高考***”又被人重新提了出来。
一河南学霸考上华中科大,却被取消录取资格的事情,被网友津津乐道。按理说,发生这种事情,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都会认为是学校的问题,而这个事情正好相反。
网友们一致表示华中科大干得好,为何会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发生了什么。
华中科大全名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因其师资力量雄厚,又被称为“小清华”。既然是全国重点大学,分数线自然不低,学生想要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读书非得过五关斩六将不可。
张连(化名)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坚定的支持者,小时候他就立志要考上982、211,以此来光耀门楣。为了这个目标他也确实努力,越努力他的执念就越深,以至于为了能上华中科技大学他和他的家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高考成绩出来了,他和他的家人很高兴,高考时发挥不错,考了661分。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不出所料的是他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了。
他和他的家人相当开心,得知录取通知书不日就会邮过来以后,更是连着摆了三天宴席。他家附近的人全部都知道了,看着父母脸上藏不住的微笑,张连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在家一直等录取通知书的张连怎么等都等不了,最后联系华中科技大学以后才知道,经过查实,张连属于“高考***”,被取消录取了。
这无疑一个晴天霹雳,原来,张连老家是河南的,由于河南每年考生众多,导致本就艰难的高考,竞争更加激烈。
为了减轻竞争压力,张连的父母将他的籍贯转到了黑龙江,他本人依然在河南上学。这样一来,同样的学校,录取分数一下少了30-40分。
现在被学校发现,张连及其家人的努力算是白费了。要知道虽然他是***。可他的分数却是实打实的。
网友虽然为他惋惜,但并没有为他说话,因为他的做法本身就有大问题。我国对待“高考***”处理一向非常严厉,只要触碰红线,就要严惩。
结语:虽然张连有错在先,但我国教育***分配不均也是事实。希望国家积极处理此事,避免此类***再度发生。
今天的话题聊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高考***"有何看法,欢迎各位评论区留言讨论。
河南学霸张亚超:高考前5小时勇斗歹徒,重伤考试被清华破格录取,后来呢?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张亚超,当年在高考前夕,他见义勇为和歹徒进行搏斗,最终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2003年6月7日凌晨3时,距离高考还有5个小时,新乡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张亚超,被宿舍门外的一阵脚步声惊醒。由于那一阵宿舍楼里经常闹小偷,张亚超第一反应就是小偷又来偷东西了。
想到马上就要高考了,张亚超没有惊动熟睡中的同学,而是独自一人出去查看。果然,张亚超看到一名鬼鬼祟祟的男青年正欲行窃,他刚要抓住小偷,却不料小偷早有防备,一下子将他从屋上推下。
张亚超摔下来时已经受伤,但他看到歹徒逃跑时,又毅然追了上去。丧心病狂的歹徒眼见张亚超要追上来,拿起一个啤酒瓶对着张亚超脑门***砸下。所幸,有被惊醒的同学看到张亚超满脸是血后,将他送到了医院。经医院检查,张亚超头部的伤口长2厘米,缝合3针,右臂软组织、韧带挫伤肿胀,右手和右臂无法用力。
当天七点左右,张亚超包着纱布从医院赶到高考现场,他的父母和班主任也匆匆赶来,在考场门口的传达室内一起等待考试的开始。张亚超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来到考场,是因为他一直是一位有理想并且在不断为之付出努力的学生,他希望自己能考入清华大学,为学校争光、为辛勤劳作的父母争光。于是在班主任老师的搀扶下张亚超走入高考考场,考到数学科目时,他的右手因伤势的影响已经无力拿笔,最终用左手凭着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考试。
在右臂肿胀疼痛和脑震荡的影响下,张亚超没能发挥出他的正常水平,高考分数低于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72分,张亚超对自己的成绩有些失望,不过他没有因此气馁,更没有放弃自己的清华梦,甚至做好了复读一年再战清华的打算。
但是后来,他的见义勇为的事情被清华大学知道了,而且我知道了他在学校的成绩一直都是非常优秀的。出于不愿意流失这样一个见义勇为的优秀学生,清华大学决定再给张亚超一次机会。于是对张亚超进行了二次考核。张亚超也凭借着自己的实力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最终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张亚超毕业已经十多年,早已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为建设现代化的事业添砖加瓦。张亚超的事迹也在社会上成为了一段佳话,同时张亚超勇斗歹徒的故事也让人感叹当年不到二十岁的孩子能有如此气魄和毅力实属不易,张亚超身上优秀的闪光点不仅仅在于他的知识储备,也在于他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以及义无反顾在高考前夜空手斗歹徒的壮举!
2017年各地高考状元分数公布,来看看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可一日不学习,否则,就如居无竹食无肉。他们是成绩排名中的佼佼者,受无数同学敬仰膜拜,并感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他们不是别人,正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积极践行者——“学霸”。
在网络释义中,“学霸”指专注于学习、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分数很高的学生。而根据媒体对那些出现在大众眼中的“学霸”的报道,不难发现他们除了学习勤奋和成绩优异,还具备一些其他非同常人的特质。
在本文中,我们整理了关于学霸的5个非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并不适用于所有学霸,但每一条都与学霸保持“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其中,有些可被他人***并发扬光大,有些则不宜模仿以免身心受伤。
特征1:学习:
不要以为“学霸”只代表单纯的“学习机器”,或是他们只会心无旁骛地追求高分。事实上,很多时候“学霸”之所以能成为“学霸”,缘于他们能够乐在其中。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被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7所美国名校录取的武汉大学毕业生李当娜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学习的“学霸姐”。高中时成绩并不拔尖的李当娜在大学专业课程里找到了兴趣所在,只要是老师课上推荐的参考书,她全部找来看;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好奇心会驱使她钻研到底。也因此,享受学习过程的李当娜从未认为当“学霸”是一件苦差事。
链接:动物也疯狂
2012年底,电子科技大学校园内活跃着的“学霸狗”在网上一炮而红。据传言,这只身高0.3米的小家伙最喜欢出现在概率论和英语(精品课)课堂上,在校内外赢得了不少粉丝的青睐,曾获得民间评定的电子科技大学“最佳人气奖”和“学风建设奖”。不同于“学霸狗”对理工类课程的执著,“北大蹭课猫”则更偏爱哲学、艺术等人文课程。这只黄白条纹的猫咪多年来旁若无人地“蹭听”北大各门课程,浑身散发出浓浓的“学术气息”,深受师生喜爱。
特征2:伤心人
2013年高考(精品课)成绩出炉,武汉理科高考状元黄翌青的***网状态——“得到了全市的美誉,却得不到你的驻足”——引来无数网友围观转发。同时,北京文科高考状元张韵凝将自己455天单恋无果的故事写成一篇超长博文发表在***网上。这些“考场得意,情场失意”的故事不禁让网友联想,或许“情伤”是学霸的一剂“强心针”?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的于斐斐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大学四年基本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然而事实上,和不少大学生一样,于斐斐在刚入校时情感受挫。与其他就此在游戏中荒废大学生活的同学不同,她选择了奋发学习。面对“学霸”称呼,于斐斐淡定地说,自己只是拒绝了迷失,做了学习的主人。
特征3:***癖
对“学霸”来说,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看似无限的学习任务,强大的***能力不可或缺。清华大学著名的“学霸姐妹花”之一的马冬晗便是这样一个制订***的高手。
当网络上爆出马冬晗的学习时间表时,那密密麻麻的***安排让众网友大跌眼镜,不禁惊叹“比国家领导人还忙”!这张堪称“神器”的时间***表将马“学霸”一天的时间安排精确到了分钟。
从早晨6点起床到凌晨1点睡觉,“自习大物(大学物理实验)”“微积分”“背单词”“开班会”等各项任务都在这张时间表里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的习惯,她从大一下学期一直坚持到大四毕业,积累的***表已有厚厚一摞。用马“学霸”自己的话说,“我只是不想浪费时间”。这样看来,***表或许是“学霸”彪悍人生的必备法宝。
特征4:强迫症
马冬晗曾坦言,自己有很明显的强迫症症状。但是,用她的话说,“有些时候,有强迫症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不难发现,许多令人仰望的“学霸”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强迫症症状,如严格按照***完成任务,容不得分分秒秒的时间浪费,完不成的学习任务要加班加点甚至熬夜去完成,等等。
其中,不乏一些“走火入魔”的“学霸”,修炼出“见题就做”的至高境界。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刘志哲用一本全新的《考研(课程)完形填空模拟试题》占座,岂料一天后再去自习室,这本习题集已被完成了大半。这位不知名的“学霸”用黑笔做了60多页试题,还用红笔进行批改,书中多处讲解内容也都有勾画痕迹。
链接:全民“学霸”时代
“学霸”,不只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少希望成为“学霸”的学生苦于自己有限的自控力,摇摇头说自己“学习的时候总想玩手机”。于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名学生便开发一款名为“我要当学霸”的手机应用。
这款专治“手机依赖症”的应用上线一周即有10万用户下载安装。当用户开启“学霸模式”以后,每次一碰手机,软件便会跳出提醒:“亲,你确定要退出学习吗?”经过几次劝诱仍然坚持玩手机的用户,必须选择“我不是学霸”,然后确定“接受鄙视”才能退出应用。
同时,用户的***网状态会被自动改为:“对不住大家,我又在学习的时候玩手机了,麻烦看见的每人回复一句‘玩***的手机’或‘你个二货成不了学霸’,跪谢!”
特征5:恐惧感
根据美国自由大学专业教学主任马克?德雷珀博士的看法,“学霸”的恐惧感主要源于排名的落后,因为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而成绩不理想意味着他们的劳动付诸东流,而且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聪明”。
马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就是一位狂热的学习分子,但有一阵子他总是低垂着头,脸上似乎没有任何喜怒哀乐。他为学业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却始终进不了班里排名的前百分之十。
他说恐惧感一直伴随着他,并觉得同学的聪明程度远超他想象,然后开始为“不够聪明”的自己能够进这所精英大学而感到庆幸。然而在经历过一段迷茫期之后,马克博士开始疯狂地写笔记,并利用睡眠时间来学习,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最后他的成绩终于跻身前列,而那种恐惧感开始被轻松所替代,但他从此一直保有危机意识。
“学霸”到底能在学校起到多大的表率作用呢?也许并不会很明显。在国内,大学生都曾在高考中挤得头破血流,而奋力争取的大学校园生活则意味着多姿多彩的友谊、爱情和体育活动,多数人很难且不愿再回到闷头苦学的日子里。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看到“学霸”成绩所代表的教学成果,也应该看到“非学霸”普遍存在的学习症状。理想的情况是,学校在倡导学生向A+成绩努力的同时,也保证他们无需放弃丰富的个人社交生活。
而此时的学校需要一些担当,它们应该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方***”,让他们高效率地学习知识,做到既能玩得开心,也不耽误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