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机械“刷题”新高考引领育人方式变革
高考不只是一场考试,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新时代的高考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基本立足点,坚持回归育人本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引领高中育人方式变革,避免死记硬背与机械“刷题”的教与学的方式。
熟未必生巧:
机械“刷题”可休矣
“刷题”是指缺乏针对性的“题海战术”与重复性做题现象。“刷题”背后存在着双层逻辑:一是期待在考试中能够遇到相同或相似题目;二是通过大量重复练习以实现熟能生巧的目的。随着高考命题越来越开放、灵活,师生也很少期望能“刷”到相似题目,却依旧坚信熟能生巧,以为多“刷题”,就能熟悉解题的技巧,提高成绩。
笔者看来,“熟能生巧”在这里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一方面,通过适当练习,能够深化学生对学科基础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掌握。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后针对所学内容做些练习题,也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缺乏针对性地大量机械“刷题”,并不能促进学生的信息识别与加工、独立思考、逻辑推理、问题解决、敢于质疑、元认知等高阶能力与创新思维发展。
“刷题”的主要作用在于掌握解题方法和识别问题模式,而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的机械“刷题”还可能导致思维定式。如,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某一题目,首先搜寻以往做过的某些题型与解题思路,以求匹配,倾向于用固有的方式方法进行解题。当前,高考基于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命题更加关注核心知识的考查,注重创设丰富的试题情境、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力求打破试题固化,杜绝机械“刷题”现象。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强化了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教育强调的不再是“知识的简单迁移”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将现实情景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破解死记硬背与机械“刷题”,关键在于高考命题的创新。那种缺乏真实情境、缺乏创新与灵活性的试题,必然会导致师生机械“刷题”的“题海战术”。当试题越来越开放、灵活,彰显创新性时,机械“刷题”很难“刷”出高分来。这样一来,“刷题”就可休矣。
素养立意:
考试命题更加开放灵活
为扭转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充分发挥高考命题育人导向,高考命题强化了能力立意与素养立意,深化对基础性知识、创新性思维、应用性能力的考查,增强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情境性与创新性。
首先,改变知识本位,彰显了考试内容的全面性。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由“学科知识”考查逐渐转变为“核心素养”考查,在命题中全面体现德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等内容。围绕课程标准,全面考查学生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并强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考查其具体应用能力。
其次,命题灵活多样,彰显了考试内容的开放性。近年来,高考试题越发灵活、情境凸显综合、材料更加丰富、解题思路也越来越多样,力求不考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强调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再次,创设真实情景,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近年来,高考逐渐扭转“题海战术”式的机械“刷题”,从关注“解题能力”到重视“解决问题能力”,强调在现实情境中解决社会、生活、学科中的真实问题。高考试题更强调围绕学生熟悉的国家重大主题、社会热点问题、日常生活等展开,创设个体情境、学科情境和社会情境,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把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由于高考命题彰显出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死记硬背与机械“刷题”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就难以发挥作用,必然要求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否则无法适应新高考的变化。
教考衔接:
引领中小学育人方式变革
高考改革倒逼基础教育改革,促使教学回归课程标准。考试评价要充分发挥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育人风向标作用,坚持教考衔接,“教—学—评”一体化,通过高考命题的变化引领教学回归育人本位,推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重构教育教学生态。
首先,在教育教学目的方面,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旨归。扭转应试教育现象,引导教师把教学重点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把教学的精力放在课程的重点内容、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等方面,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其次,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标准,应教尽教。扭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状况,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
再次,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要有序实施分科分层选课走班模式。改变简单以入学年龄为标准的班级编排模式,依据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推行选课走班制,强化学生学习兴趣、需要与教学***的匹配性,由“齐步走”向“个性化”转变,提供适合的教育。
最后,在教育教学方式方面,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注重加强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同时,还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
面对新高考,需要转变应试思维,引导学生减少死记硬背与机械“刷题”的学习方式,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落脚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如何评价 2021 年湖南高考物理卷试题?有哪些变化?
2021年高考物理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强化基础性考查,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灵活性,深化关键能力考查,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学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有下面变化:
1、强化基础性考查,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和教材。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2021年高考物理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进一步丰富基础性考查的内涵,拓展考查的方式方法。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性内容,是学生形成和深化物理观念的重要途径。
2021年高考物理依据课程标准,贴近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创设典型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引导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程标准和教材,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内容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和深化。
比如,第14题以小车、弹簧和滑块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考查学生对多质点系统的动量和机械能是否守恒的理解和掌握;第15题设置一负电荷固定在接地金属平板上方的情境,考查学生对电场强度、等势面、电势能等概念的深刻理解;第20题设计不同荷质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情境,考查学生对类平抛运动规律的掌握。
2021年高考物理突出对基础实验的考查。比如,第22题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第23题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些均是教材中的基础实验。加强基础实验的考查,有利于考教衔接,引导中学教学认真开展基础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能力。
2、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加强学以致用。2021年高考物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设计与生产实践、体育运动、科技前沿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实际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注重学以致用,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比如,第17题以医学治疗中常用放射性核素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半衰期的理解和应用。
第18题以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情境,呈现出***系中心附近的恒星多年的运动轨迹,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运动的周期,以及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科技领域;第24题以运动员拍篮球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动能、功、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引导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渗透健康第一的理念。
3、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培养关键能力。2021年高考物理通过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设置新颖的问题角度等方式,增强试题的灵活性,考查学生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培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比如,第21题通过呈现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以及木板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要求学生综合分析两幅图像的特点,建立物块和木板的整个运动过程,从而提取图像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对学生信息加工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第25题对常规的金属棒在导体框上运动的情境进行了创新,呈现导体框和金属棒在斜面上下滑经过磁场区域的情境,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受力情况更为复杂,考查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高中物理提高技巧:
知识深度,理解加深。高中物理要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由定性讨论改变成定量计算,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动能概念、电磁感应、核能等。知识广度,范围扩大。高中物理,要扩大物理知识的范围,学习很多初中未学过的新内容,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知识应用,能力提高。
高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是自学能力和物理解题能力,并学会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的方法。高中物理课本共三册,其中第一,二册为必修,第三册为必修加选修。物理在绝大多数的省份既是会考科目又是高考科目,在高中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2021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全国乙卷)
【 #高考# 导语】 从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了解到,2021年高考物理全国乙卷试题评析已发布,据悉2021年高考物理通过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设置新颖的问题角度等方式,增强试题的灵活性,考查学生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培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具体如下:
2021年高考物理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强化基础性考查,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灵活性,深化关键能力考查,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学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一、强化基础性考查,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和教材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2021年高考物理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进一步丰富基础性考查的内涵,拓展考查的方式方法。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性内容,是学生形成和深化物理观念的重要途径。2021年高考物理依据课程标准,贴近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创设典型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引导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程标准和教材,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内容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和深化。比如,第14题以小车、弹簧和滑块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考查学生对多质点系统的动量和机械能是否守恒的理解和掌握;第15题设置一负电荷固定在接地金属平板上方的情境,考查学生对电场强度、等势面、电势能等概念的深刻理解;第20题设计不同荷质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情境,考查学生对类平抛运动规律的掌握。
2021年高考物理突出对基础实验的考查。比如,第22题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第23题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些均是教材中的基础实验。加强基础实验的考查,有利于考教衔接,引导中学教学认真开展基础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能力。
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加强学以致用
2021年高考物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设计与生产实践、体育运动、科技前沿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实际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注重学以致用,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比如,第17题以医学治疗中常用放射性核素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半衰期的理解和应用;第18题以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情境,呈现出***系中心附近的恒星多年的运动轨迹,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运动的周期,以及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科技领域;第24题以运动员拍篮球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动能、功、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引导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渗透健康第一的理念。
三、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培养关键能力
2021年高考物理通过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设置新颖的问题角度等方式,增强试题的灵活性,考查学生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培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提高人才选拔质量。比如,第21题通过呈现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以及木板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要求学生综合分析两幅图像的特点,建立物块和木板的整个运动过程,从而提取图像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对学生信息加工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第25题对常规的金属棒在导体框上运动的情境进行了创新,呈现导体框和金属棒在斜面上下滑经过磁场区域的情境,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受力情况更为复杂,考查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2年高考物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深化基础性,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加强教考衔接,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1深化基础性,引导减少“机械刷题”现象
2022年高考物理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注重对高中物理核心、主干内容的考查,不偏不怪,引导教学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应教尽教。高考物理注重在考查中深化基础性,加强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在具体的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物理本质的理解,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逐渐形成对物理全局性、整体性认识,避免将学生导向细枝末节知识的过度辨析、典型题套路和技巧的运用。同时,试题注重考查一些通用性的物理方法,引导减少“机械刷题”现象。
全国甲卷第18题设计带电粒子从静止开始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要求学生深刻把握电场力、洛仑兹力以及两者做功的特点。全国甲卷第20题考查学生对电路情况、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全国甲卷第21题以带电小球在电场力和重力的作用下运动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能量转化与守恒、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物理观念的深刻理解,渗透等效的思想。全国乙卷第15题考查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同时性和矢量性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的认识。全国乙卷第16题创新设问角度,要求学生判断小环从大圆环顶端下滑过程中与其速率成正比的物理量,渗透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方法。全国乙卷第22题考查学生对实验中逐差法的运用,通过加强对通用分析方法的考查,引导教学夯实学生的实验基础。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2022年高考物理创设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科学技术进步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全国甲卷第14题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为情境,将学科内容和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热***运动。全国甲卷第15题设计高速列车穿过隧道的情境,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全国甲卷第25题以一种可以测量微小电流的光点式检流计为情境,与科学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领悟仪器设计中蕴含的物理思想,形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全国乙卷第14题以航天员可以在“天宫二号”上自由飘浮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太空失重本质的理解,体现新时代我国重大科技发展成果,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全国乙卷第18题用智能手机测地磁场,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测量结果论证测量地点、y轴正方向的指向情况等,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全国乙卷第21题以一种可用于卫星上的带电粒子探测装置为情境,扩展学生关注的科技领域,拉近学生与微观世界的距离。
3加强实验设计,发展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2022年高考物理在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选择、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和解释等方面加强设计,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对高中实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学重视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切实提升实验能力。
全国甲卷第22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实验器材,画出测量微安表内阻的实验电路原理图,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全国甲卷第23题利用气垫导轨对弹性碰撞进行研究,展示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在形成结论部分,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全国乙卷第22题以雷达探测高速飞行器的位置为背景,要求学生将熟悉的打点计时器纸带处理方法进行灵活迁移;同时,试题要求学生给出该飞行器近似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理由,考查学生运用物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全国乙卷第23题探测待测电阻在一定电流范围内的伏安特性,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的电路原理图以及选择合适的器材,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此外,全国甲卷第24题、第25题、全国乙卷第18题也均以实验为背景,进一步凸现物理实验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高中开足开好实验课,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