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要重视匹配度
高考报志愿,是一门大学问。考生与家长不仅要做好技术层面的基础工作,还需要在“学校与区域”“兴趣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等方面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为此,本报记者再次邀请专家、学者为考生及家长出谋划策,提供最具针对性的指导与服务。
关注个人专长与学校及专业匹配度
学生提问:高考报志愿,学校与城市,哪个更重要?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万圆: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选择难题,其隐含前提是考生目前比较心仪且够条件报考的几所学校办学水平属于同一层次,比如说都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或都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如果学校办学水平有明显差距,则不难选择,应优先考虑学校而非城市。毕竟,无论是位于哪个城市,一所办学水平更高的学校,其综合实力、社会声誉、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生源素质、发展平台等等整体而言均为更佳。例如,名校一般拥有更雄厚的师资队伍和更先进的教学设备,相对于一般学校,能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与氛围。又如,名校具有更高的声望和社会认可度,其毕业生通常更能够获得就业市场的青睐,并更容易在职业发展上获得更多机会。
如果是在同一层次的学校中选择,即学校整体实力差距较小,那么根据城市性质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学校所在的城市发展水平不在同一层次,比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区别,则应优先考虑城市因素。毕竟,经济发展实力和现代化程度更高的城市有更为丰富的科教、文化和社交***,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拓宽社交圈。同时,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对多元,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更公平的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另外,学生也无需担忧大城市花费高的问题,我国高校学杂费基本一致且较低,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也较为完善,而且一线城市可能有更多的勤工助学与***机会。
第二种情况是,同一层次学校所在城市发展水平也属于同一层次,只是位于不同地域。这种情况相对复杂,是真正的选择难题。一方面,考生要考虑个人因素,包括对学校的偏好,比如对某所学校更有兴趣或者更倾向综合型大学;对地域的偏好,比如喜欢天气适宜的城市;家庭需求,比如需要兼顾照顾家人等等。另一方面,应重点考虑个人专长、志向与学校及其所设专业的匹配度,以借力学校平台发挥所长。如果有明确擅长或未来想要从事的专业方向,则应报考在这一方向更具办学优势的学校,不论其在哪座城市。如果在高考之前,就有过上大学先修课程、进入大学实验室体验等大中学衔接教育经历,则更易于明确匹配度。另外,从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考研人数日益增多,学生对于提升自我的诉求愈加强烈,因此本科教育往往只是起点,在学校与地域之间做选择时,考生也应将学业规划纳入填报志愿的整体考量之中。
别被部分专业名字所“迷惑”
学生提问:选专业,应该选兴趣所在,还是发展前景更好的?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朱忠琴:根据兴趣还是专业发展前景选专业,是每一位考生及家长都会纠结的问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专业的选择涉及学生的兴趣,以及兴趣与能力、就业前景之间的关系。首先,大家要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兴趣”。在《光明日报》教育实践版上周组织的讨论中,就提及了这一话题,我在这里不再赘述。但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是,部分学生会被部分专业的名字“迷惑”,似是而非地想象这些专业所通往的职业前景,产生填报兴趣。如有的学生看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会认为该专业是从事临床医学研究或高端医学问题研究,觉得这个专业有趣、有前途。而实际上,该专业是个工学专业,需要学习数学、物理、电子电路等课程,就业方向多与医疗器械相关,与学生想象相差较远。这种由专业名字而产生的兴趣,往往只是表面兴趣,并非长***爱、愿意为之持续投入的真正志趣。
其次,要看清学生兴趣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有一些职业对从业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旅游管理专业并非去全国各地免费旅游,如果毕业后从事导游职业,则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经常性外出带团的能力等。为了避免根据“表面兴趣”选择专业,考生在填报专业时须全面了解该专业的实际情况,并从该专业就业时的能力要求倒推,分析自己是否适合这一专业。
最后,要理解兴趣与就业前景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来,大数据、电子信息工程等成为“热门”专业,也被诸多考生和家长当成发展前景广阔的选项。实际上,我们无法绝对化地定义哪个专业发展前景好、哪个专业发展前景差。能否获得好的发展机会,与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学习等都有关联。任何一个专业,哪怕是不被人们看好的专业,只要学有所成,也会有好的发展前景。相反,哪怕是就业紧俏、受市场热捧的专业,如果不感兴趣或者学业不精,也无法获得较好的发展。
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如果兴趣、学科特长与就业前景好的专业相匹配,则可避免过多纠结。如若无法匹配,在选择专业时需要追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思考自己对想报考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否感兴趣,自己是否愿意学、有能力学。二是思考凭借自身素质,通过本科学习能否具备相应专业的职业能力。想明白这些问题,考生才可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转专业有政策需慎重
学生提问:如果发现自己不喜欢所选专业,入学后还能换专业吗?专业选择是不是决定了我未来的就业方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薛新龙:有些考生在被高校录取后发现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或者存在其他原因希望重新选择专业,针对这种情况,多数高校和院系都有明确的转专业政策。但是,有意向转专业的考生需要注意:一是不同高校和院系的转专业政策存在较大差别,对于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次数、操作流程和考核要求等具体规定不尽一致,因此有转专业规划的考生需要尽早熟知想要转入专业的相关信息;二是转专业要慎重,不能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冷门”与“热门”,主要考量依据是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随着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的变迁,人才需求和就业格局也会发生变化,转向“热门”专业并不一定能带来预期的高收益。
专业选择是不是决定了就业方向?在我看来,多数本科专业确实与未来就业方向存在联系,选择了某一个专业可能对应着某些潜在职业发展路径。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并不绝对,由于不同类型的本科专业与职业岗位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区别,无法一概而论。例如,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其毕业生遍布多个行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可能在互联网、金融、医疗等不同行业从事程序开发、数据分析等工作;传统专业的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也能通过专业辅修、深造或继续学习等方式,将专业所学与未来就业目标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有机融合,进一步成长为就业市场所“追捧”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句,人生是一个持续努力、不断学习和进取的过程,高考志愿填报说到底只是人生诸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大学的专业选择并不能完全限制人一生的职业方向。个人的意志品质与综合素养才是未来发展的坚实保障。所以,无论做出什么样的专业选择,都不能放弃努力,要实实在在地提升自己。应以大学的专业学习为起点,从学习习惯、学习技巧等方面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将个人全面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融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潮之中。
来源:光明日报
高考填志愿有什么技巧,能填到与自己分数匹配的学校?
高考作为很多中国家庭的头等大事,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考得好报志愿报得好,才能够上到与自己分数相匹配的学校,那高考填报志愿有什么技巧能填到与自己分数匹配的学校呢?在这里学姐分享两点经验。
第一,参考去年的分数以及对应的省名次,进行高考志愿填报。高考是决定很多人命运的时刻,但是高考结束之后分数已成定局就算,你再怎么不眠不休的努力都改变不了曾经写下的答案。当高考分数公布的那一刻,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能够上清华有人能够上专科,分数公布之后我们无法改变分数,那我们只有坦然的接受分数,并且把分数最优化。把分数最优化就意味着以现有的分数去报最有力的学校,这就需要你去参照去年和你同等分数的同学,他们的省名次,以及他们最终被录取的学校了,很大程度上你参照他们去年的省名次以及最终被录取的学校,进行填报高考志愿的话,那你的分数也能够达到最优化最终被心仪的学校录取。特别要注意的是,因为每年高考报考的人数都不一样,所以你在参照去年省名次相同的同学,所录取学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高考报名人数增加的问题。
第二,寻求师长的帮助,学校里的很多老师,他们帮过很多同学去填报高考志愿,所以他们能够帮你填到与自己分数相匹配的学校。在高考分数公布之后,下一步就要开始填报高考志愿了,那为了不浪费曾经努力得到的每一分,你就要填到与自己分数相匹配的学校了。如果说你自己一头雾水,没有什么技巧的话,你可以寻求师长的帮助,让他们给你选择出与你自己分数相匹配的学校以供你参考。这样的话你有了参考的目标,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也不至于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报哪里。
综上所述,就是我认为高考填报的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填到与自己分数相匹配的学校。
高考是“七分考,三分报”,如何才能把志愿报好?需要注意什么?
填报志愿为父母小伙伴们归纳了高考志愿填报中最易于发生的五大错误观念。填报志愿的风险性大多数都是由于不清楚这种错误观念,父母应当心这五大“不”,才可以合理帮小孩防止禁区,那样可以给孩子缓解入学的工作压力,使小孩有更强的情况备考和复习。
一、如何选专业:所报考专业全是受欢迎,学生核心竞争力不显著,或是虽然高考成绩做到相对应批号录用操纵录取分数线,但均未做到所填写的全部高考平行志愿学校的投档线,只有落到填报志愿的补报名阶段,乃至因不服从调剂造成立即退档。
二、学校规定:招生学校的某些技术专业有特别要求,学生及父母对学校招生***现行政策和规章不了解,不了解什么技术专业有独特的现行政策限定,闯进录用底线,浪费一个志愿者。或是不清楚学校以往数据信息,更不知怎样根据以往的均值录取分数线或融合以往学校各分数录取名额遍布状况开展综合分析得到最适宜的挑选。
三、现行政策标准:高考考试查分后志愿填报,尽管学生了解成绩,了解排行次位,了解学校技术专业录取分数,可是并无法了解别的学生所填写的志愿者,不清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怎样,那麼什么是平行志愿者,填报志愿程序流程怎样,如何在五个高考平行志愿中间划到适度的梯度方向,如何选择不一样层级的学校,确保有百分之百掌握被投挡录用的学校……不了解现行政策标准难以填一份可靠的志愿者,经常造成填报志愿大出错。
四、 本身精准定位:学生对自己了解度不足,不清楚怎样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性格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等要素精确挑选与自身匹配度较高的专业或学校,造成读大学后发觉对所报考专业要不不足喜爱,要不觉得并没有发展前途,或是觉得不适宜自身。也有的学生对本身考试成绩和市场竞争幅度精准定位不清或了解不够,填选专业志愿没法精确考虑到考试场充分发挥等要素,没法精确划分最满意的报名学校和最不满意的报名学校的范畴,造成预估和实际造成误差,发生填报志愿的巨大出错。
五、 社会需求:在明确专业志愿时,学生本人的爱好和性情导向性毫无疑问是十分关键的考量要素,可是社会需求也是各位考生和父母不可忽略的主要要素,不论是“发展前途”或是“前途”,都增加了填报志愿的困难和复杂性。对经济趋势和专业人才的了解不足,通常造成学生考入大学后的就业问题-考研难-就业难的无限循环,怎样依据社会需求明确一个比较好的专业,毫无疑问变成很多父母和学生都必须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