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题最常考的就是这几种
最近询问高中古诗文鉴赏的问题开始多起来,想来不少同学为这样的题目而着急,所以这几天集中精力,写文章和大家分享。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在语文试卷上所占分数不高,却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硬骨头。能完全啃得下的人不多。因为这题很难,不仅考察基础,也考察审美鉴赏,需要宏阔的知识背景,更需要一定的文学鉴赏素养。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每个人手头都不缺一本教科书,也不缺试题练习册,相关的指导资料,也不缺少。
缺少的是一个开头,把功夫扎下去。系统的阅读,真正的理解,适当的归纳。但古诗文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很多同学觉得字面儿都难理解,读懂更是不可能。文字的障碍,心理的障碍,阻挡在我们面前。
专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这样来突破》就是以大家能听懂的语言,引领大家读得进去诗,想得进去试题。
若能这样,就可以从试题的种类到答题的思路,从鉴赏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从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从鉴赏语言的套路,乃至于命题的特点,命题的走向等诸方面来把握这一题型。
每集15分钟左右,以诗歌材料为主,先理解概念,再学会辨析,深入古人内心世界,把握出题人之所想。
循序渐进的讲解,详略得当的归纳,切中肯綮的剖析,帮你搞定分数。
昨天我们讲了表达方式,今天我们的这篇文章,就重点讲一讲古诗鉴赏题,表现手法的相关问题。
讲解的顺序,也是按照在考题中出现的概率多少,来确定。
比兴手法
首先我们讲一讲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比兴手法中的“比”很容易理解,只要把它看成比喻就好。那“兴”又是什么?它是一种修辞格,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起着烘托气氛或引发诗情的作用。
比如: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不可抗拒……
看到这样的歌词,各位请注意“东风吹,战鼓擂”六个字,它起的是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会觉得形象鲜明,确实形象是很鲜明的。而且用到这里面,是不是也渲染一种气氛?再仔细的去品味,是不是会有些含蓄不突兀的感觉?若没有这6个字在前面,便没有这样的效果。
之后我们再结合古诗来说一说,《卫风·氓》之第3章第4章:
这两章以抒情为主,皆以桑树起兴,第三章从抒情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起,第四章写到体衰色减,展现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过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润泽有光之桑叶,比喻女子亮丽的容颜。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枯黄飘落的桑叶,亦比喻女子之憔悴与被抛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熟透的桑葚发酵之后会有酒精,鸟儿多时容易醉倒,爱情也同样美好,但坠入爱河的女子往往无法挣脱。这既是桑叶的命运,也是斑鸠的命运,更是人的命运。
象征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往往不会裸奔,他们需要有所附着。比如提到母爱,我们总是会想一种形象来将它包裹,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
象征的手法要借助对事物的联想来隐喻或暗示,这样以来那些抽象的概念,情感和思想,便会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有时候我们把象征的手法说成是托物言志,其实他们在很多时候是相通的。于谦笔下的石灰,黄巢笔下的菊花,都是我们学习象征这一手法的好例子。
对比手法
对比的概念很容易理解,只要能想到对比的名词,就非常的好分析。
再看一些例子: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些都是诗句中的例子,其实还有诗歌的整篇所构成的对比,比如: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对比手法的作用,就是把内容相反或相关的两种事物放到一起,通过笔照来揭示本质,使得事物的矛盾新鲜突出,使得形象鲜明,道理深刻,情感强烈。
衬托手法
紧接着对比的手法再来说一下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先说说正面衬托,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想展现天姥山的高,用了有一定高度的天台山来衬托。
那么反衬呢,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的事物。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蝉鸣来衬托森林的寂静,用鸟鸣来反衬山的幽静;
李煜的《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是以乐景衬哀情,写的是过去繁华的梦境,其实是反衬现实的凄凉。
和平分秋色的对比手法不同,反衬是有所侧重的。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这二者的区别。
小中见大的手法
诗歌的篇幅大多是短小的,而短小的诗歌往往要展现大主题大境界。短小的篇幅并不妨碍展现大主题。比如杜牧的《赤壁》:
发现前朝武器的残留,便想起历史的风云,而且恰恰从两个美女落笔,却写了整个历史,题材虽小,含义深远。
抑扬的手法
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和衬托一样,也是突出一个方面。
这样的手法除了可以使诗歌行文跌宕曲折含蓄之外,还能够表达作者的褒贬。
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的前两句,好像在歌颂汉文帝求贤若渴的态度,但是后两句却一转折,所问的内容居然不是国家的大问题,而是虚无缥缈的鬼神。
头两句捧得越高,后两句就摔得越重。
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此及彼,由一个事物想到相关的另一个事物,把很多事物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构成典型。
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诗我们觉得好,但是好在哪里呢?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又点出了季节的清冷,还有一种漂泊他乡的孤寂凄清之感。由月光到白霜,实现的机制便是联想。
再说说想象。依托已知的形象,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或者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定义虽然可以这样说,还是例子比较明白: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李商隐对于未来相会的想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维对于家乡亲人们的想象。
高考的试题中,想象和联想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而且很多时候它是虚实结合,答题的时候学会触类旁通。
意向的组合,以及曲笔,将另文讲解。
本公众号文章已有1437篇原创内容,一篇篇找有一定困难,可以用搜索功能:
1.点击标题下方第二个“人生底色看语文”。
2.可以扫下方二维码,方便观看。
《中考作文提升课》随时随地积累素材,加助教老师微信,即可免费领取。
扫码咨询
助教老师微信
z905213279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表现手法有哪些?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