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幼儿园招不满小学学位超员高考人数又有新变化
这是苏州昆山的一家幼儿园,幼儿园报名已经结束了,仍然招不满,不得已开启第二次招生。
去年这个时候,国内的幼儿园就出现了招生难的问题。说实话,这是这么多年比较罕见的情况,今年依然没有出乎预料。
现在全国普遍出现幼儿园招生困难,不少幼儿园班级不得不减少,幼儿园变空了,部分老师要转岗或裁员。
现在大家不得已接受这个现实,招生难根源在于新生儿减少所致,与生育息息相关,比如北京。曾几何时,想在北京上一所好的幼儿园,很多家长不得不在孩子刚刚出生就排队。现在幼儿园处于空缺的状态,25个人的小班只能招满17个人。有些幼儿园不得已开办托班,扩大招生范围来弥补生源不足的情况。
但是今年小学和初中学位依然是非常拥挤的。中小学的2023年秋季学位已经超额预警,上小学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各地学校能容纳的最大值。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今年上小学的基本上都是2016和2017年出生的那波小孩,那个时候刚刚开放二胎,形成了一波的小***。
但是,这个小波小***之后就出现了生育率的塌方,可以预见,等这波小学生上大学的时候,中国高考人数基本也是最后疯狂了。
高考报名人超千万?
继前不久多地小学发出“学位预警”后,近期部分幼儿园招生荒也登上微博热搜。
红星新闻教务老师梳理近11年高考报名人数和同年出生人口发现:从2012年到2022年,每年报名高考的人数稳定在1000万上下,不过出生人口在11年里下滑了1017万。从2023年开始,同年出生人口和高考报名人数已形成“逆差”,到2022年,二者“逆差”翻了13.8倍。
据数据推算,按照当前普职率和大学本科招录比,到2040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或将降至不到600万,其中本科生或仅200余万。这一生源数量或将远小于大学的招生需求。
小学学位拉响预警
“全面二孩”政策后,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口迎来了小高峰,这两年新生儿数量都超过了1700万人,尤其2016年新增人口更是达到了1883万人。进入到2018年,“二孩政策”影响回落,当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其后出生人口数量走低。
生育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生源的走向。按照6岁的入学门槛,2016年、2017年出生的孩子眼下进入正是入读小学的时段,集中出现的入学青少年,让广州、大连、长春等多个大中城市发出了2023年秋季义务教育入学的“学位预警”。
在近期出现小学入学难的同时,一些幼儿园又出现“招生荒”。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万,自1950年来首次低于1000万。相比于2016年的新生儿“小高峰”,去年新生儿数量减少了927万。
教务老师梳理6年来的出生人口发现,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数为1523万,到2019年回落至1465万,此后3年分别又降至1200万、1062万和956万。而这一批新出生人口,正是当下幼儿园招生的主力军。
近1年内,高考报名数与
同年出生人数“逆差”翻13.8倍
相比于已经表现出的基础教育影响,人口变动对高等教育的辐射同样让人关注。
眼下,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教务老师梳理近11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发现,这11年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稳定在1000万上下,与此同时出生人口在这11年里下滑了1017万。自2023年开始,高考报名人数就开始低于同年出生人数。
教务老师统计发现,从2012年到2022年,其中2012年高考人数和出生人数差最大,二者缺口达到1058万(出生1***3万,高考报名915万)。此后两项数据的差距逐步变小,但多维持在800万左右。
图据国家统计局
自2018年开始,同年的高考报名数和出生人口数比例开始大幅缩小,彼时两者差距缩至548万(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高考报名数***5万);到2019年缩至434万;2020年缩至129万。
2023年开始,出生人口数量开始低于同年高考报名人数,当年高考报名1078万,出生人数1062万,二者“逆差”达到16万;到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升至1193万,出生人数却降至956万,逆差进一步提高到237万。换言之,一年内高考报名人数和出生人口数的“逆差”,翻了13.8倍。
制图:杨雨奇
一位人口专家表示,从人口发展的角度来说,人口无论是减少还是增加,最好是平稳进行、缓慢变化,这样才能让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平稳过度,对教育布局不产生太大冲击。
按当前招录比或难覆盖高校招生需求
以2022年出生人口基数(956万)计算,***设均完成了初中教育,按照当前初三毕业生参加中考升学的“普职比”(2022年普职比约为6:4)即其中60%参加高考,那么2022年的新生儿中,也将只有不到600万左右的学生在2040年参加高考。
按照教育部此前公布的2023年全国高考的本科录取率41.63%的比例推算,到2040年参加高考的这600余万名考生中,能考上本科的学生仅有约249万余人。即便是按照去年甘肃省的最高录取率60%计算,2022年出生的大学本科学子规模也仅365万左右。
图据中国教育在线
据教育部去年9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含独立学院164所),比上年减少11所。以365万余名的生源规模,在当前的招录比例之下,或将难以覆盖高校的招生所需。
“从当下的幼儿园,到未来的中小学,乃至高等学校,都将面临生源短缺的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红星新闻***访时指出,按照当前的人口数量发展趋势,如果继续执行当前的招录政策,那么高校将面临生源不足的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此前也撰文分析,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第八次全国人口普查之间的十年,将会经历由于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占比下降,导致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数量减少的过程。在青年人口转型过程中,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的招生生源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上述人口专家指出,985大学扩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学校,“有一些院校在未来缩减甚至消失是正常的,最终大浪淘沙,高质量的留下,低质量的淘汰。”
专家:低效能学府面临关停压力
在储朝晖看来,在“生源蛋糕”缩小的背景下,未来谁会面临办学阻力甚至“关门”,至今并不能简单下定论。但从趋势来说,其中不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效能低下,办学质量较差的学校,更大概率会首先陷入“生源危机”。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也在接受第一财经***访时指出,不同类型的高校受出生人口下滑的影响差异很大。好的大学招生没问题,未来招生生源受影响较大的高校是高职院校、民办高校。“即便未来参加高考的人数会较当下锐减,有部分学校面临关停压力,但也不会出现‘考大学无竞争,***上大学’的局面。”储朝晖同时分析指出,一方面并非每个人都有上大学的意愿:“有的人会主动选择职校等或提前就业。”
另一方面,储朝晖表示,从国际上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何阶段,优质教育***依旧竞争激烈。“未来高等教育普及率提升会是必然趋势,愿意上大学群体的机会会提高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竞争的减弱,好的大学依旧会是白热化竞争。”储朝晖说。
在国际上,低生育率下“高考难”的情况并不罕见。以韩国为例,根据韩国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韩国2022年出生人口比前一年减少4.4%,创韩国有相关纪录以来新低。相较于中国,韩国更早进入低生育境遇,但韩国优质教育的考学竞争依旧白热化。数据显示,韩国本科录取率约为50%,但其中仅2%的学生能进入韩国顶尖院校。而在储朝晖看来,中国未来顶尖学府的竞争压力也同样不会消失。
图片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s://***.87dh***/xl/
今年或将成最难入学年,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今年可能成为最难入学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婴儿潮和大龄婚育人群增加,今年的高考生数量有较大增长。这必然会导致竞争加剧,入学难度增加。特别是在一本和二本层面,这一影响更加明显。
2. ***疫情影响。***疫情影响了高三学生的正常复习***,特别是线下培训机会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焦虑与不安全感。而各高校在招生时也可能会对疫情期间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一定考量,这增加了录取的不确定性,也加大了入学难度。
3. 高校招生政策变化。部分高校此次调整招生政策,如增加或调低定向***和批次,提高选考科目的权重等,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焦虑,使得录取分数难以预估,入学难度上升。
4. 高校招生***增长缓慢。相比每年较大幅度增长的考生数量,高校招生***的增长速度仍显稳定与缓慢。这增加了考生之前的竞争压力,使得实际录取率有所下降,入学难度增加。
5. 地区差异加剧。来自不同省市与地区的考生,由于高考政策、教育***情况的差异,其高考实力和录取机会也存在较大差异。而各高校在确定招生***时也会考虑到地区平衡的因素。这使得同一批次内,不同地区考生的入学难易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综上,今年的入学难度加大,是人口结构变化、疫情影响、高校政策调整、招生***限制以及地区差异加剧等多重因素造成的结果。这使得在同一批次内,不同考生群体的竞争难度和入学机会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年内也将持续存在,这需要考生在做好高考准备的同时,理解和适应这一现象,定下切实可行的目标与措施,减轻心理负担。
上海幼儿园招生堪比高考 为择"名"园拖累孩子
幼儿园陆续开始招生报名,专家提醒家长——
不要为择“名”园而拖累孩子
一志愿、二志愿、三志愿;投档录取、退档不录取……这不是中考和高考的录取程序,而是本周陆续开始的沪上幼儿园招生中将出现的真实情景。
特别是在一些所谓热门幼儿园,报名的家长早已踏破门槛。由于僧多粥少且又不能考试挑选,如何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幼儿园招生录取工作,成了当前社会关注与监督的一个热点问题。
兼顾志愿与统筹
为平衡优质教育***的受益面,也为了合理地设点布局,各区县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尽可能满足市民对孩子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愿望。例如,静安区将全区的幼儿园分成四种类型,三类为公办幼儿园,一类为民办幼儿园。每个幼儿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公办园中各选一个,还可自行前往民办幼儿园报名。教育部门会按照家长填写的志愿顺序进行录取,首先满足第一志愿。当公办幼儿园出现报名人数超出招收人数时,教育局将***取电脑派位的方式决定录取与否,或在附近有空额的幼儿园作就近统一调配。
今年普陀区在公布的幼儿园招生方案中提出了两条“刚性”要求。一是对入园矛盾较突出的地区,原则上先是满足小班年龄段,再满足托班;托班先满足大年龄段,再满足小年龄段。二是在报名数超过***招生数时,原则上是在就近区域内统筹安排。而年年都是招生热门的长宁区实验幼儿园,电脑派位时将由区监察委、区教育局、区托幼办及各街道派员进驻现场,与家长代表共同监督摇号过程。
盲目择园不可取
据了解,《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已进入圆满收尾阶段。按照市教育部门的,本市98%以上具有上海户籍或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都能够就近接受3年学前教育;幼儿园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以内,且有条件的中心城区还将实施小班化教育。然而,随着又一个人口小高峰移向幼儿园年龄段,今年在本市出现局部性和阶段性的“入园难”和“入托难”,已经成为事实。特别是有些家长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有失偏颇的观念误导下,盲目涌向少数的所谓“”幼儿园,使得幼儿园出现了结构性的招生困难,即有的幼儿园招不足生源,而有的幼儿园却被人为炒热,使得报名者人满为患。
对此,闸北区教育局小幼教科科长孙忠说,许多幼儿园正朝着一园一特色迈进,整体质量都在不断提高,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还是应当倡导就近入园,不要因盲目择园而拖累孩子。本报记者 王蔚
(责任我:刘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