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生物卷启迪考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部分试题再现教材情境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6月10日中午12点半,2023年北京高考生物科目考试结束。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和多位基教研专家均表示,生物卷重视主干知识、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与态度责任的整合,旨在考查考生“真实情境下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充分考虑首都高中教育学情,不断丰富命题情境,加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力度,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专家表示,试题在选材上积极引导考生关注学科前沿,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启迪考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展现北京考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
比如,第1题对PET-CT影像学检查方法中示踪剂的认识,体现对科技前沿的关注,培养责任和担当意识;第11题以“京西地区多个停***煤矿的***矿废渣山进行生态修复”创设情境,引导考生关注北京的绿色发展,关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激发考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培养责任和担当意识。
与此同时,生物卷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紧密联系教材,引导对课堂教学的重视和研究。部分试题“再现”了教材中情境,包括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对激素分泌的调节、过敏现象与原因分析、观察质壁分离等必做实验,但在考查形式和设问角度上又有创新,避免机械刷题就能得高分的现象。
生物学课程要求考生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
专家称,今年的生物试卷并非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题目里“套路化”地呈现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而是在不同的题目里渗透科学探究的全要素,在整卷的总体布局中考查科学探究的全流程。
比如,第21题(3)在给出研究目的和主要材料的基础上,要求考生完善制备模型小鼠的技术路线,从设计创新性实验方案的角度设问;第19题(3)在提示育种基本流程的基础上,要求考生对其中的田间操作进行描述,从实施设计方案的关键操作角度设问。
此外,今年的生物卷还十分关注考生的学习潜能,既要其“学会”,更要“会学”。
专家表示,新高考以来,北京生物试卷创制的材料学习题以测评考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从获取、解读、运用新知识到迁移创新等阶梯式能力考查,评测考生的学习潜能。
如第20题作为典型的材料学习题,以我国科学家新揭示的重要科学机制——细胞氧化还原稳态调控途径为情境,将基于教材知识的新概念(活性氧代谢调控)、新过程(A酸-B酸循环)、新方法(科学家解析调控机制的研究思路)等有机融入,要求考生快速理解并掌握这些新信息,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并加以应用,要求既要“学会”课堂知识,更要“会学”新知识。
编辑缪晨霞
校对卢茜
2010北京生物高考答案
2010北京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家庭中用鲜葡萄制作果酒时,正确的操作是
A.让发酵装置接受光照 B.给发酵装置适时排气
C.向发酵装置通入空气 D.酵母菌装置放在45℃处
2.下列对生物细胞代谢活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在拟核区转录信使RNA
B.乳酸杆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乳酸
C.衣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酵母菌的高尔基体负责合成蛋白质
3.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4.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
A.1/16 B.3/16 C.7/16 D.9/16
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3小题,共50分。)
29.(20分)
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试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进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溶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如图2。
图略
请分析并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_______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__________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________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___________。
(3)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__________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图2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__________mm。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___________(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_________。
(5)图2中,浓度为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__________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舍弃 B.修改 C. 如实填写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___________。
答案:(1)调节 1
(2)①氧气 ②均匀
(3)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切断中内源激素
(4)7.0 有 促进升长的作用减弱
(5)C 重复实验
30.(16分)
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失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了DNA***方式的探索实验,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培养液中唯一氮源
繁殖代数
多代
多代
一代
两代
培养产物
A
B
B的子I代
B的子II代
操作
提取DNA并离心
离心结果
仅为轻带( / )
仅为重带( / )
仅为中带( / )
1/2轻带( / )
1/2中带( / )
请分析并回答:
(1)要得到DNA中的N全部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B,必须经过___________代培养,且培养液中的__________是唯一氮源。
(2)综合分析笨实验的DNA离心结果,第_________组结果对得到的结论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需把它与第__________组和第___________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说明DNA分子的***方式是_________。
(3)分析讨论:
① 若子I代DNA的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则“重带”DNA来自于________
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方式不是___________***。
② 若将子I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是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判断DNA的***方式。
③若在同等条件下将子II代继续培养,子n代DNA离心的结果是: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是_____________,放射性强度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带。
④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子I代DNA的“中带”比以往实验结果的“中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的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多 15N/15NH4Cl
(2)3 1 2 半保留***
(3)① B 半保留
②不能
③没有变化 轻
④ 15N
31.(14分)
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为研究环境激素H对小鼠产生***数的影响,用玉米油和环境激素H分别处理对照组和试验组雄性小鼠(每千克体重注射12.5ml,每天1次,连续21天,n=20)。实验结束后,对每只小鼠产生的***计数。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对照组
实验组
1
2
注射物
玉米油
H(浓度100mg/L)
H(浓度200mg/L)
***数均值(* 个)
7.13
5.09
4.35
请分析并回答:
(1)表中数据显示,环境激素H浓度增高,小鼠生成***数___________。
(2)小鼠脑中的____________调节____________释放的相关激素能***睾丸分泌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并生成***。***是由睾丸中____________细胞(2n)经_________发育来的。
(3)正常雄鼠体内性激素浓度偏高会抑制脑中相关激素的释放,该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
(4)有的环境激素可造成***染色体缺失,这是***DNA分子发生__________和DNA片段___________所致。
(5)环境激素可沿着___________传递进入人体,被靶__________接受后干扰***生成,从而使人的生育能力降低。
答案:(1)减少
(2)下丘脑 垂体 精原 减数分裂
(3)负反馈
(4)断裂 丢失
(5)食物链 细胞
2013年高考新课标1卷生物31题真题有问题吗
1、全国各大网站都有不同版本的2013年高考新课标1卷,生物31题真题是否问题要看你查询的试卷是不是正宗版本,如果是官方真题,就没有问题。
2、该题试题及解析如下:
31.(10分)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一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选育出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问题:
(1)***如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是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 ;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 (写出一种基因型即可)。
(2)***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①该实验的思路: 。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
答案:(1)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或其他
(2) ① 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 ②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由新的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后代为白花,则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
解析:该题主要是从考查科学方法“***说-演绎法”,考点是考试说明中的“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要求掌握的程度是Ⅱ。知识内容详见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此题要求的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通过分析紫花和白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特点,运用***说-演绎法方法,推断白花植株是由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原有5个白花品系之一。
这是一道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题,该题中植物花的颜色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一相对性状就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题中涉及3个品种:1个紫花品系,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1株白花植株;3个品种之间的关系: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为紫花品系的后代,1株白花植株也为紫花品系的后代。
问题:1.紫花品系和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2.白花植株是由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
解决问题1的思路在于,从题中“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条件来看,可以判断白花植株是由紫花品系基因突变产生的,因此紫花品系为显性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CCDDEEFFGGHH。同理5个白花品系也只能由显性纯合子紫花品系基因突变产生,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因此,5个白花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等8种里面的5种。
解决问题2的思路在于,首先要明确白花植株是由紫花品系的8对等位基因中的1对等位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的等位基因是指不同于5个白花品系的基因。如果选择显性纯合子紫花品系与白花植物杂交,后代只有1种全为紫花。所以只有选择上述5个白花品系与白花植物后代杂交,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由新的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后代为白花,则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
【高分】高中生物
你把邮箱给我,我发给你~~太多 WORD要25页
2008高考生物考点分析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考点一: 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考点在考纲中的地位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主要代谢活动均是在细胞内完成的,因此,构成细胞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学习和掌握其他内容的基础。所以高考题目涉及本专题知识的比较多。特别是两种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以后的遗传专题中,DNA的***、转录和翻译等都需要本专题内容作铺垫。该部分内容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全部为必考内容,出自教材必修I。考纲对本专题的要求为: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II);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II);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I)。
二、考点在以往高考中的分值
知识点 考试年份 试卷类别 题型 题号 分值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2006 全国Ⅱ 选择题 5 6
2004 江苏 选择题 1 2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2007 天津 选择题 6 6
2007 江苏 选择题 10 2
2006 上海春季 选择题 26 3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2007 广东理科基础 选择题 40 2
2006 上海 选择题 2 1
2006 广东 选择题 27 3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007 江苏 选择题 1 2
2007 上海 选择题 18 2
2006 广东 选择题 1 2
2006 上海 选择题 27 2
2006 江苏 选择题 27 3
2006 上海 选择题 22 1
2005 上海 选择题 3 1
2005 广东 选择题 27 3
2004 广东 简答题 34 4
三、典型高考题题例
1.(2007,广东理科基础)如图所示是由3个圆所构成的类别关系图,其中I为大圆,Ⅱ和Ⅲ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
A.I脱氧核糖核酸、Ⅱ核糖核酸、Ⅲ核酸
B.I染色体、ⅡDNA、Ⅲ基因
C.I固醇、Ⅱ胆固醇、Ⅲ维生素D
D.I蛋白质、Ⅱ酶、Ⅲ激素
【答案】C
2.(2007,江苏)下列不属于植物体内蛋白质功能的是( )
A.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B.催化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酶
C.供给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D.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载体
【答案】C
3.(2007,上海)免疫球蛋白lgG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其中一S—S一表示连接两条相邻肽链的二硫键。若该lgG由m个氨基酸构成,则该lgG有肽键数( )
A.m个 B.(m+1)个 C.(m一2)个 D.(m一4)个
【答案】D
四、命题趋势
考查内容上,根据高考命题规律,涉及本专题的知识主要有: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结构、生理功能,特别是蛋白质与核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合成方式以及两者的关系,蛋白质结构部分的知识点还往往会与后面遗传部分的转录和翻译结合起来一起出题。也可将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结合起来考查。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医学的发展,组成生命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内容,这也是2008年高考题的一个方向。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考题也越来越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随着高考知识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都会涉及本专题的内容。所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综合能力的提高。
考查形式上,细胞的分子组成是生物学知识的基础篇章,本专题一般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试题常考查细胞的化学成分、蛋白质组成、核酸组成及有关计算问题。有关本专题的命题一般难度不大,考查理解与记忆的题较多。因此,要对本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真正把握基础题的解题思路。
考点二: 细胞的结构
一、考点在考纲中的地位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在教材中属于主干知识。试题中的赋分比例为单科卷一般占15%左右,但难题分布较少,属于送分题目。从知识点的分布看,试题常集中在细胞膜的组成、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常见生物等。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如2005年江苏28题考查了本专题中的四个知识点(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2007年山东第6题考查了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该部分内容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全部为必考内容,出自教材必修I。考纲对本专题的要求为:1、细胞学说的建立(I);2、多种多样的细胞(II);3、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II);4、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II);5、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II);6、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II)。
二、考点在以往高考中的分值
知识点 考试年份 试卷类别 题型 题号 分值
多种多样的细胞 2007 北京 选择题 1 6
2007 重庆 选择题 5 6
2007 上海综合 选择题 18 3
2007 山东 选择题 6 4
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07 广东理科基础 选择题 46 2
2007 上海 选择题 7 1
2007 江苏 简答题 35 8
2007 广东 选择题 28 3
2007 上海 选择题 26 2
2007 四川 选择题 2 6
2006 广东 简答题 34 8
2005 广东 简答题 33 5
2005 北京 选择题 3 6
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007 全国I 选择题 5 6
2007 江苏 简答题 35 8
2007 上海 选择题 27 2
2007 上海 简答题 33 11
2006 重庆理综 选择题 4 6
2005 上海 选择题 12 2
2005 上海 选择题 22 3
细胞结构和功能 2007 广东理科基础 选择题 38 2
2007 江苏 选择题 8 2
2006 江苏 选择题 28 3
2006 上海 选择题 4 1
2005 江苏 选择题 28 3
2005 广东 选择题 10 2
2005 天津理综 选择题 1 6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2007 上海 简答题 39 9
2006 上海 简答题 40 11
2006 上海 选择题 28 2
2006 广东 选择题 2、8 2
2005 广东综合 简答题 43 3
2005 广东 选择题 3 2
三、典型高考题题例
1.(2007,山东)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
B.该菌是好氧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溶酶体的消化降解
D.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分泌运输到相应部位
【答案】C
2.(2007,全国卷I)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C
3.(2007,江苏,8分)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结合下面关于溶酶体(一类含多种水解酶、具有单层膜的囊状细胞器)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起源于细胞器a;e是由膜包裹着衰老细胞器d的小泡,而e的膜来源于细胞器c。由图示可判断:a是________,c是_________,d是__________。
(2)f表示b与e正在融合,这种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特点。
(3)细胞器a、b、c、d膜结构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等。
(4)细胞器膜、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可以模拟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功能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答案】 (1)高尔基体 内质网 线粒体 (2)流动性 (3)蛋白质和磷脂 (4)细胞膜 核膜 选择透过
四、命题趋势
考查内容上,从2007年的高考题来看,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细胞质基质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协调性、生物膜系统相关知识及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特点及差异。
考查形式上:本专题的高考生物试题有选择题,也有综合性简答题,越来越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归类、比较、识图辨析等题型较多,与其他专题相互关联,主要体现在: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结构及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功能,细胞亚显微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与适宜条件下可以完成的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面的作用,物质运输与矿质离子的吸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等。在解题时,要用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图形、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科学地解决问题。
考点三: 细胞的代谢
一、考点在考纲中的地位
从近几年各种类型考题统计来看,本专题知识在高考中考查分量很重。细胞的代谢是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核心,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由于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与其他专题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学科内综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这部分知识有许多与工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的切入点,可以此为背景,进行理科综合或大综合试题的命制。另外,这部分内容涉及生物学实验较多,这些都为高考命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该部分内容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全部为必考内容,出自教材必修I。考纲对本专题的要求为: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II);2、ATP在代谢中的作用(II);3、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II);4、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作用(II);5、细胞呼吸(II)。
二、考点在以往高考中的分值
知识点 考试年份 试卷类别 题型 题号 分值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2007 广东 6 2
2007 广东 简答题 38 8
2007 上海 32 3
2006 上海 简答题 39 12
ATP在代谢中的作用 2006 广东综合 9 6
2004 广东 简答题 35 4
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和过程 2007 广东理科基础 41 2
2007 四川 4 6
2007 上海春季 24 3
2007 上海 30 3
2006 广东综合 19 3
2006 广东 简答题 42 10
2006 四川理综 5 6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作用 2007 江苏 2 2
2007 上海 6 1
2007 北京 3 6
2007 重庆 3 6
2005 上海 20 2
2005 江苏 3 2
2005 宁夏、海南 2 6
细胞呼吸 2007 广东 3 2
2006 广东 13 2
2005 宁夏、海南 简答题 30 10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2007 山东 8 4
2007 全国Ⅱ 简答题 30 22
2007 上海 简答题 37 10
2006 上海 简答题 36 11
2006 广东综合 19 3
2006 重庆理综 2 6
2006 北京理综 2 6
2005 广东 简答题 37 10
2005 江苏 5 2
三、典型高考题题例
1.(2007,北京)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右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
B.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I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
C.光照强度为a~b,曲线I、Ⅱ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光照强度为a~c,曲线I、Ⅲ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答案】D
2.(2007,山东卷)以测定的C0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答案】A
3.(2007,上海,10分)下图表示三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速度的日变化,请据图回答。
(1)光合作用速度与呼吸作用速度相等的时刻,a植物叶片出现在________,c植物叶片出现在____________。
(2)在6:00~8:00时之间,单位时间内吸收CO2最多的是_______植物叶片。
(3)b植物叶片在晴天中午光照强烈时,光合作用速度出现了低谷,这一现象被称为光合
作用的“午休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植物叶片一天内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图中的结果推测,三种植物叶片一天内有机物积累量多少的顺序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
(6)在一定的CO2浓度和适宜温度下,把某植物叶片置于5千勒克司(光合作用速度44 mg CO2/100cm2叶·小时)光照下14小时,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呼吸作用速度6.6 mg CO2/100 cm2叶·小时),则一天内该植物每25 cm2叶片葡萄糖积累量为__________mg。
【答案】(1)19:00、5:00 10:00、15:00 (2)b (3)中午光照强烈,为减少体内水分散失,气孔关闭,通过气孔进入的CO2量减少 (4)在10:00~15:00时之间,光合作用速度为负值,其余时间为正值 (5)a>b>c (6)78
四、命题趋势
考查内容上,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涉及以下主干知识:(1)光合色素的种类、光合色素的提取、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3)有氧呼吸和无
氧呼吸的条件、反应式、过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等。
考查形式上,从题型方面,选择、简答、实验等各种题型都有;从试题难度方面,低、中、高难度题都有,而且中、高难度题大多出在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及实验设计与分析方面。这些题往往与其他相关知识联系,综合性强,思维含量高,如2007年山东第8题就综合考查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本专题知识相互连贯,逻辑性强,与实际结实紧密,富有较强的实用价值。题目常以非选择题出现,在近年来的单科高考试题中,本专题可有2~3个大题,分值可达到30%左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的题目将继续成为2008年高考题重要考查知识点。
考点四: 细胞的生命历程
北京高考理综试卷题目物理化学生物试题分布
A 物理
分析一: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北京卷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2010年是北京新课标高考的第一年,在考前的备考阶段,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研部门都很认真地研究今年高考的方向,笔者对此也非常关注。今天,备受瞩目的2010年北京高考试题终于露出其庐山真面目了,笔者迫不及待的做了一遍,一颗悬着的心也算落地了。
曾在高考前的教研中本着新课标培养物理思想方法能力的原则,指出了图像法解决物理问题中需要注意横纵坐标等等知识点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内容最容易体现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对实验的科学设计和对物理问题的科学分析.这些内容在今年的高考中的第14题、15题、16题、18题以及实验题有了和学而思点睛班讲义以及春季班教学过程中几乎相同的内容的体现.
整体感觉今年的物理高考题无论从试题的难度,还是知识点的分布都比较合理,与我们之前教研和复习的方向都比较吻合,下面结合2010年的考试说明与2009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对今年的高考题简单分析如下:
在北京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对物理学科的考试叙述如下:物理学科中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五个知识板块变为力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四个板块,缩小了知识面,但力、电作为主干知识没有变化。我对比了09和10的试卷,以及分析了10年北京一模、二模的试卷,在2010年的试卷中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选择题
今年在选择题8道题的选择上在非重点章节的重点内容中考查了4道题目,一道狭义相对论的基本理论(第13题)此题可以认为是取代热学和气体内容的,还有三道是比较常规的,基本上位置都没有太大变化的光学(第14题)、原子物理(第15题)、天体运动(第16题),这四道题难度比较小,但是基本体现了今年考试说明中的思想,比如15题属于估算问题,16题考查的是自转不解体问题,这两类问题属于重点新题型,考查比较基础。17至19题基本考查重点章节的重点内容,20题用一个比较巧妙的方法考查了基本公式,总之在选择题目上基本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对能力的考查,总体的感觉是学生需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灵活的应用能力。学生没有必要去抓偏、难、怪的知识,要以基础为主。
二、实验题
今年实验题的考查,与09年略有不同,今年实验题就一道大题18分,分两部分,但是两部分都考查的是电学,主要包括半偏法的考察、实验仪器的选择、电流表的改装,供电电路的选择等知识,可以说实验将是今年高考物理拉分的一道题,因为尽管复习的时候当做重点来做的,但是遇到问题的时候还会出现细节丢分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加强审题、阅读能力的训练,正确理解题设情景,提取信息,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等。
(二)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部分知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
三、计算题
22题16分,主要考查平抛运动和机械能守恒的只是,属于常规的送分题目,学生答题的时候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23题是体现了新课标的考查思想,主要知识点还是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受力情况以及电磁场的一些基础知识,跟09年的电磁流量计一样主要考察学生对信息的提取以及应用已经有的知识去处理新的信息,这就是探究能力的体现,要求学生加强审题、阅读能力的训练,正确理解题设情景,提取信息,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等。
24题与09年的24题基本考查思想一样,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也是动量中的完全非弹性碰撞问题,难点主要在于归纳法手段的应用,最后得出一个归纳的结论,这其实是对北京中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其实就学生的能力来说解决这类题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在心里就认为这是个难题,另外就是要给这道题一个足够的时间去解决。
总之,2010年的物理高考题应该是北京理科考生考生今年夏天的一道清凉的空气,试题的似曾相识还有高起点低落点,都会让他们的高考成绩锦上添花的
分析二:
B 化学
分析一:2010年北京高考理综试题分析之化学部分
2010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这第一份北京实行新课改后的化学试题,基本圆满的完成向新课改的过渡。总分值由108分减为100分,实际题目的思维容量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起09年也降低了不少。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今年化学题目整体的难度“简单的让人觉得诡异”。有机化学中稍微有些难度的酚醛树脂的考点,和二卷中甲醇与硝酸的反应也都被我们成功押中。但我们分析认为,由于是新课改后的第一份试卷,今年化学题目简单很可能是一个平稳过渡与缓冲。也就是说,今后几年里,题目的难度很可能会有明显的提高。这样的形势对我们2011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讲,其实是比较严峻的。好了,套话就此为止。下面就具体例题加以分析,希望能够对2011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我们先来看一卷:
今年理综化学一卷的选择题难度不是很大,正确与错误的选项都比较明显,所涉及的考点及题型都没有偏、难、怪的题目出现,分别有金属腐蚀,原理配方程的正误判断,SO2的性质,电离水解的拼盘题目,化学平衡等,稍有有点新的题目可能就要属危险品类型的判断这道题目了,当然难度也不是很大。可能是由于换了一位老师命题,题目难度较09年相比有了十分明显的下降,且没有出现像09年选择题第10、12题那样的“杯具”。
下面我们看二卷:
根据学生的反映,今年的二卷题目难度也不是很大。
有一道题是抗酸药物单一成分元素的判断,结合了沉淀pH的信息点,旨在考查铝元素的性质。比起以往如08年北京卷的混合物可能组成判断,又简单了不少一道以工业生产为背景的题目这种题目一向是高起点,低落点,像西城一模中碳酸锂那个题目就是这样的。这道题目主要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根据能量图吸放热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原理的内容。我们点题班甚至讲过甲醇和硝酸反应的原题!相信不会难倒我们的学员。值得注意的是,这道题目中出现了针对原理的设问,要求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道探究性试验的题目,与之前大家一模二模中见过的各种复杂的探究性实验不同的是,这道题目选择了一个很简单的原理:探究卤素的氧化性规律。题目设问依然针对原理,缺少的步骤,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原理,步骤,结论,甚至对照实验的设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上这两道题目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再有一道题,有机推断:由苯甲醛引发的合成题目,中规中矩的考查了酯的合成,酯的碱性水解,这些点在我们的课上都有很详尽的讲解,相信新东方的学员们对“查氧补水”这个小技巧都不会陌生。信息方程式涉及到了酚醛树脂的考点,考完试就有学生激动的打电话给我说,这6分被秒杀了。的确,最后的押题,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酚醛树脂合成的原理和推广。广大学员应该可以秒掉这可能最有区分度的一问了。
好了,2010年的题目说完了,2011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大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我先说上两点吧,希望大家认真看一看,相信会对你有帮助。
先说“有机”吧:今年北京各区的一模二模结束后,学生开始普遍反映有机推断大题有些力不从心,压力来自三方面:
1、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不完善。我们很多同学基本知识点都会,基本方程式都会书写。但还是做不出来题目,拿不到分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同学复习有机除了复习基本知识点之外,就剩下做题了。然后就题论题,总结下来的唯一的技巧就是有时根本没用的“倒推法”。再放弃个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好不容易会写的方程式再给忘了写反应条件,就基本拿不到什么分数了。
2、理综中来自物理和生物的压力很大,化学经常最后写又写不完,草草填几个空了事。但有机除了官能团名称,反应类型的空想随便写又写不出来……
3、该题目分值增加至20分左右。其中还有陌生反应原理的现学现用,原理都看不懂,用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2010年的“有机”并不难,但我们应该未雨绸缪一下,大家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趋势:今后几年有机化学的难度很可能呈现波动上升!想要啃下这一大版块,单纯的死记硬背知识点已经不顶用了,我们应该加强的是推断技巧的训练并建立对陌生原理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希望今年我的学生们,能够把自己的经验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让更多的考生搞定有机化学。
探究性实验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考题中涌现出许多探究性实验的题目。题目变化繁多,很多同学在复习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其实不然,仔细分析这些所谓的“探究性”题目,我们会发现这类题目经常由两部分组成:
1、进行过“包装”的大纲内考点,也就是所谓的“高起点,低落点”。
2、“动态变化”,“反常变化”,“未知结果”等创新考点。
了解了对方的出题习惯,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准备了。比较遗憾的是,今年的高考中没有体现出探究性实验较难的地方。但希望新高三的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会在考前对学员进行特训,内容就是从两方面入手:
1、熟悉考点包装的一些基本套路。
2、主动迎击,训练多维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由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再展开来谈了。其实化学想拿高分并不难,高一高二的基础不好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肯努力,一切都还来的及。
C 生物
分析一:2010年北京高考理综试卷生物部分点评
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综生物部分的试题整体难度较往年略有下降,选择部分考查基础知识,大部分的学生在5分钟之内全部做完,正答率较高。非选部分考查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科学史的相关内容,阅读分析量较大,学生在考场上时间分配还是不够合理,很多学生只给生物非选题15分钟左右的时间,是不足以完成阅读和思考的。
新课改后的高考将生物学科的分值由原来的72分提高到了80分,选择题多了一道题(6分),简答题多了一个空(2分),考试范围涵盖了必修一、二、三和选修一、三共五册书的内容。其中选修一考纲只要求考查微生物部分的内容,其它专题在这次考试中未做要求,但并不代表以后不做要求,所以建议学生对于选修教材要予以重视,如:今年选择第一题就考查了果酒制作过程中的操作,只要学生曾经做过,就很容易做答。
今年的高考试题,将考纲中新增内容都做了呈现。如:演替部分与稳态结合,考了几个基础知识(选择第5题);生物科学史(非选30题),利用科学家对DNA***方式的研究为题干,考了实验分析及发现史中的重大成果,题目阅读分析量很大,但事实上没有脱离课本,教材中DNA***方式的研究为选学内容,所以在复习中,认真看过书的同学就会觉的很容易。
总体感觉今年的生物题目比以往简单,尤其是选择题,非选题只要基础知识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楚,留出一定的时间思考,还是很容易的。充分体现了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光靠死记硬背的同学今年会很吃亏。而且对于教材所给实例的把握也很重要,希望新高三的同学们能够及早回归课本,分析教材中所举实例,建立生物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死记硬背的只是名词,而不是知识本身。
对于即将在2011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今年的理综生物试题是一个复习备考的很好的指导。
首先,在高三最初的复习过程当中,一定要把基础打牢,梳理知识的同时沿着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白为什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人们奉为经典?为什么一个DNA的***,要考来考去?明白这些经典之所以经典的原因,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才能灵活的应用。
其次,教辅材料决不能取代课本,关注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包括练习和旁栏。不要陷入题海中不能自拔,题目毕竟只是为了考查某些内容而出的,以往更多是为了考而出的题,新课标下,更多是如何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
最后,要不断的练习知识迁移能力,在生活中看到一些问题要尝试用自己学过的内容去解释。这样才能适应各式各样的题干材料。
分析二:解析2010年北京高考生物试卷
变化最大的学科
2010年高考是北京新课改的第一年高考,在新课改中变化最大的是生物学科,在此试卷中充分表现出来,生物是试卷中变化最大的部分。试卷体现了新课程当中对学生四种能力,即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考察,其中对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考察力度比较大。试题沿用了稳中求变的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变化的步伐稍微大了点。
为什么说步伐稍微大了点呢?以往高考考察重点的知识今年高考都没有或者考察很少,如必修1中的主干知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部分;必修2中的重头戏遗传部分;必修3中生态系统部分,这是以往基本每次都会考察的知识,并且都占有较大部分的分值。可是在今年高考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整张试卷基本没有考察,而遗传部分与生态部分也仅分别考察了一道难度很低的选择题。
稳步改变
不过试卷中考察的也的确是高考说明当中所列出来处于二级要求的知识点偏多,所以以往单纯的重点突击,已不能获得使你满意的成绩。题型正由知识点集中、死背课本、题深难度向知识点的分散、信息的扩大、考察的灵活方面改变。
新课改在悄悄的倾向能力的考察,对于明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首先要把基础知识打扎实,你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不要只是去背背,做大量的题,而应该在对基础知识的应用、生活实际的联系等方面加强,今年试卷使我们逐渐改变对生物认识,使生物逐渐进入到理科中,但不是靠计算,而是靠推理,生物是越来越在重视逻辑思维等一些能力的查考。
试卷具体分析:
第1道题:考察的是选修1中的实验,但这道题也是选修1与必修1中呼吸部分相结合的一道题目,隐藏考察了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CO2气体这块知识。
第2道题:主要考察了细胞类型及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四个选项用了四种生物把出题者的考察思路表现出来,考察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度。但是题点还是很明确的。
第3道题:考察了神经调节与细胞结构的联系,AB两个选项可能会把一些同学弄迷糊,但与第2道题相似,题点很明确,这与09年高考很接近。
第4道题:考察了比较基础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题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该题处于的位置,对学生的自信心有一定考察。
第5道题:考察了必修3生态中的部分知识,学生选对需要一定的耐心。
总体说选择题难度不大,与以往高考有了明显区别。
三道非选择题,都可以看做是实验题。29题有点类似探究实验,30题为验证实验,31题是对实验结果和现象的分析。难度比以往高考增加不少。改变也比较大,以前学生都不看题干都能答出80%的空,今年只能在32空中答出8个空。
第29题:乙生长素类似物为主题,学生相对熟悉一点,但是整道题对于学生还是较陌生的。10个空中只有7个空是完全按照题干中图文分析而来。
第30题:考察的是必修2中遗传物质探究过程的典型实验,去验证另外一个现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能死背课本。12个空必修全部按照题干中图文分析得出。
第31题:考察了热门话题环保与生物产卵量的相关联系,该题10空中有5个空可以直接答出,但是学生对这道题中有很些空还是很陌生的,第4小题更是基本没有涉及过。
2010年北京语文高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摩擦力 供认不悔 对称(chèn) 穷源溯(shuò)流
B.一拉罐 转弯抹角 隽(jùn)永 令人发( fà)指
C.纪传体 多难兴邦 叨(tāo)扰 一气呵(hē)成
D.化装品 整齐划一 倾轧(zhà) 囤(tún)积居奇
1.答案:C
解析:第一题字音字形,难度相当小,每个错误选项中都有两个错误,且非常明显。字音的错误(溯、隽、轧)也是相当明显。分别读穷源溯(sù)流,隽(juàn)永 倾轧(yà) ;字形错误像"供认不讳"的"讳(选项作“悔”)易拉罐"的"易"(选项作"一")化妆品(选项作“装“),试题的简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有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2. 答案:B.
解析:第二题考成语,"防患于未然"、"信马由缰"、"殊途同归"本来就属于考生应该熟悉掌握的成语,即便这三个成语不了解,"无地自容"也绝对不是语境中的那个用法,不能"望文生义",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此处应为“无处藏身”。考题在延续往年成语题以"望文生义"为主的错误选项设置方法的同时,又降低了一个难度。
3.下列句子中,没有并举的一句是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记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的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3. 答案: D
解析:是最容易产生纠结感的语病题,在2010年也显得那样平易近人。A缺主语,“他们”。B“实现了纪录”搭配不当,将“实现”改为“创下”。C项表意不明,在“引以为豪”前加上“美国人”。我们甚至不需要弄清其它三个错误选项都是什么语病,单从"无懈可击"这个标准出发,也能顺理成章地选到正确选项。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府》则反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作家塞万提斯创造的长篇***,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即是滑稽的有是发人深省的。
D. 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4.答案:C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较往年相比略有难度,因为也许相当一部分考生不清楚塞万提斯的西班牙国籍,而对白居易《***府》的正确表述产生怀疑。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的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最大的一条渠道通向山脚下是我白莲胡___① ___着那里的苍生万物。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_② _____________,触须沿途四散,____③____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
A. ①滋养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 浸润
B. ①养育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C. ①养育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浸润
D.①滋养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5.答案:A.
解析:第五题则提供了往年高考试卷中不曾有过的新鲜感,它作为将近义词辨析与语意衔接题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当为今后语文基础题的命题提示一种新颖的角度。“滋养”与水有关,而“浸渍”是贬义词,答案不言自明。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预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1 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2,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3。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聚集,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终不复言 复:回答
6.答案:D
解析: A选项考"居",属于常用词的偏僻义项;B选项考"券",属于偏僻词;C选项考"诣",是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学过的偏僻词。而D选项考"复",则是实实在在应该掌握的常用词。复在这里是“再”的意思。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 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
C.清其有道者欤 执其道不废 D.求者益众,其应益广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7.答案:D
解析:A选项考的是虚词词性,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B选项考的是虚词的实词意义,第一个"以"是动词;第二个"以"是介词。C选项仍是在考虚词词性,两个"其",一个是副词,一个是代词。只有D项的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译文: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拍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译文: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乎
译文: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向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王者众矣天下
译文:那些穷困料到的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8答案:A
解析:错误选项是A,译文中"等待"这个意思是原文中没有的。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津津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上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9.答案:B
解析:此题考理解。错误选项是B,这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拔高,可以通过正文中宋清的自白找到这一选项的问题。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到长远索引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10.(10分)(略)
解析:阅读延伸题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新题型,它是在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延伸,既要考阅读能力,是阅读题的一部分,又要考写作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积累。文言文延伸题是关于取利长远的,先让考生从文言文篇目中举一个例子,再去联系生活进行阐发。要求考生先解决文中的问题,再书写自己的体验。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日存乎鸽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户十发十中矣。
11.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日存乎鸽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户/十发十中矣。
解析:主观题仍然是断句,而非标点或翻译,这是北京卷自2004年坚持至今的特色。抓住句末语气词,再根据文言文骈句较多,句子对称的特点很容易搞定.
12.在横线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题)
①户庭无尘杂 ,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刘禹锡《陋室铭》)
⑤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⑥山映斜阳天接水, , 范仲淹《苏幕遮》)
12答案:①.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⑤只是朱眼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⑥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解析:一要看清题目,是限做,只须选4小题即可,不要全写,二是不要写错字。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 ,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13.(7分)
答案:①(3分)A
解析:客观题的B、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②(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解析:主观题的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四.本大题共两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他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市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得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实际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涉嫌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民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材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热闹的共鸣
C.科学的深刻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形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14. 答案:(3分)D
解析:A项原文是说“人类的创造力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对象弄错。B项原文是“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不是热闹的共鸣。C项原文是“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明显是正比,不是反比关系。 D项原文是“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才得以存在。”表述正确。
15.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5分)
15.答案(5分)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院里的普遍性。
解析:社科文阅读将"艺术"与"科学"融合在了一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2010年的社科文阅读中戏剧性地会师,这当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人文科学不再玄虚,自然科学不再枯燥,社科文阅读至少从阅读感受来说更具有亲和力;而对于社科文阅读而言,阅读感受的改善本身就意味着难度的下降。从如此简明清晰的文章中筛选信息,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
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透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要仔仔细细得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6. 答案:(4分)A C
解析:B项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是表现自己似乎与海棠花无缘。D项是写作者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他这样做。而且也做不到不看海棠花。E项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的战争年代作者十分浓烈的思乡之情。
17.通过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 文章第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17.答案: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终点。
解析:解释作用题",这一题型的特点就是问考生某一段落、某一事物、某一***或某一人物的作用或原因。其答题套路是先答结构,再答内容,内容部分则是先答表面,再答本质。题干中问为什么,显然就是问原因。而且出题人还提示考生"真的是无缘吗",显然答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表面上是无缘的,一个是本质上却又是有缘的。所谓无缘,指的是作者在国内外总是与海棠花失之交臂;所谓有缘,指的是深层次的情感,海棠花能唤醒作者的思乡之情。
②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答案:②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解析:这属于标志非常明显的"解释作用题",直接问你某一事物的作用。按我们刚才说的套路,先答结构作用,显然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再答内容作用,则是寄托乡思,抒发爱国之情。
18.第⑤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分)
18.(4分)
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情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来源:Zxxk***
解析:按照语句理解题的套路,我们首先要"从形象到抽象",找出句子中的抽象词,即"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以及"心情不能平静",然后把这两点连成一句话就是答案了。此外,题目还问,"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这就已经对答题方向有明确指示了,显然是让你指出这句话铺垫了下文什么内容,只要根据刚才得出的抽象词和下文的大意,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19.第⑧段“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越远,它们却离我越近”该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19.(10分)(略)
解析:现代文阅读延伸题,以 "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距离"与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而"怎样的体验",则以题干明确要求的形式再一次保证考生不会偏题。可以说,阅读延伸题的实质已经非常清楚:"阅读"是题干应有之义,它保证了考生具有大致相同的起跑线,分数差距不至于过大;而"延伸"则为试题区分度开疆拓土,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或者积淀,或者视野,很难来得半点虚***,"干货"才是王道。
六、本大题共一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解析:从题型上看,北京卷也延续了去年的风格,仍是***取命题作文的形式,这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套作。"仰望星空"不过就是"理想"话题,"脚踏实地"也不过就是"实践"话题,这两个话题都是考生在考前就准备过的,其中任何一个都极易造成大量的"套作"现象。但命题作文不得自拟标题的规定则可以限制套作。因为标题既已如此,则考生必须要写出二者的关系。即便事前已经对这两者做了充分准备,但却很难针对二者的关系做足准备。关系型的命题作文就在很大限度上限制了考生的思维,也限制了套作行为。